治關中,蕭何立新法;
守滎陽,韓信用奇招。
漢王有了張良的勸解,乃從兵敗的陰影中漸漸走了出來。
於是,漢王與張良又謀劃起下一步的行動來。
二人認為:滎陽是河右的要衝,有險可守,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當務之急,是要扼守住滎陽,阻止楚軍西進,如果丟了滎陽,就會給關中造成危險。
張良進言說:“大王,要守住滎陽,軍隊太少是不行的,現在最要緊的事情就是趕緊飛馬快報到關中,請丞相征兵救急,我聽說韓信已收得一些士卒,正趕來滎陽,大王也不要太著急。”
劉季聽說韓信已收集到士卒正趕來滎陽,那顆懸在半空的心就放下來了一半。
且說蕭何得知漢王兵敗,退守滎陽的消息,不禁心急如火。他知道,救兵如救火。於是,他調動一切人力物力,救助前線。沒有壯丁,老弱之兵也可以壯壯軍威,可以從事軍中別的事務。
於是,蕭何速發關中守卒,無論丁壯還是老弱之人,悉數派往滎陽。
滎陽城裏,漢王正在帳內著急呢!
城中兵少,無兵可守,韓信未到,敵兵將至,叫劉季如何不著急!
且說漢王因楚軍逼近滎陽而自己卻無兵守城,正焦急萬分之時,忽有侍衛來報:“蕭丞相遣關中士卒數萬來援滎陽。”
漢王一聽,來不及多想,急忙奔出營帳去探看。
漢王劉季一出營門,果然就看見了黑壓壓的一片兵士,列隊於營前!
漢王劉季一見這些關中送來的士兵,心中就溢滿了對蕭何的感激之情,眼中噙滿了激動的淚花。漢王連聲讚歎道:“丞相忠心,無人可比。治理後方,儲運糧草,補充兵員,丞相勞苦功高。此番若能反敗為勝,丞相之功,就功在千秋!”
數日後,又見一路煙塵滾滾而來,守關將士飛報:“韓將軍率數萬士卒來援。”
漢王不由得大喜過望,遂檢閱士卒,竟然是又有了十萬之眾。
漢軍至此又基本上恢複了元氣。
張良與韓信奏請漢王,請他帶著他的一雙兒女回陪都櫟陽去,這樣就可以遠離邊關險境。
劉季也覺得前方有韓信和張良,他是完全能夠放心的。於是就帶著劉盈、劉樂,風塵仆仆地返回了櫟陽,留下韓信和張良統軍留守滎陽,阻擊楚軍。
漢王劉季回到了櫟陽,丞相蕭何親自到郊外迎接。
漢王一下車,就與蕭何丞相緊緊擁抱,久久不願分開。
漢王見蕭何雖然仍是額闊眉濃,雙目炯炯有神,但雙鬢及胡須已是有了銀色,那雖然充滿了神采的雙眼卻是布滿了紅絲。
漢王心裏很自責。他知道,巴蜀、關中這一攤子事全托付於他,這擔子太重了,偏那蕭何又是個異常勤勉盡職的人,操勞程度異於常人,還要時時籌運糧草、兵員,真是太操勞了。
漢王感歎道:“丞相之任,重於泰山;丞相之能,千古僅有;丞相之勞,勞苦功高!”
“大王言重了!蕭何隻是盡職而已,不值得誇獎!大王回來了,蕭何高興啊!我已將櫟陽宮收拾好了,大王即可安住。大王受苦了,好好安歇吧!”
漢王牽過一雙兒女,吩咐道:“快拜見伯伯!”
“伯伯!”劉盈劉樂懂事地一齊跪下,向蕭何磕起頭來。
蕭何一見倆孩子這麼懂事,疼愛得不得了,忙拉起兩個孩子,連連道:“使不得!使不得!伯伯見到你們真高興啊!”
蕭何接著對漢王說:“大王啊,一晃一雙兒女也已經長大了,大王可是家業有成,事業有成啊!”
劉季大笑:“托丞相的福!今番亂中得子,倒是一樁奇事!”
蕭何與漢王攜著手,慢慢地,邊聊邊回到櫟陽宮中。坐定後,二人暢敘別後之情,又商議了諸多事務。凡此種種,林林總總的事,自是筆者的筆力難以全及的。
次日,蕭何又來晉見漢王。蕭何進言漢王說:
“大王常年在外征戰,現如今,也已經是到了知命之年的人了,這宮中不可虛位,今盈兒幸得來櫟陽,此乃天意,臣請將盈兒立為太子,留守櫟陽宮,由臣輔佐,大王則可安心在外征戰,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漢王一聽,深感有理,對呀!若是冊立了太子,由丞相輔佐,則後方穩定,本王征戰在外,就心安多了,丞相謀事,真是周全。本王有蕭何,實在是天賜之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