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村位於祈雲山旁邊的衝積平原,整個平原大約有三百餘戶的村民,其中有一戶人家位於王家村的村尾,位置相當偏僻,後方是一條東西向的河流,兩側山巒圍夾,圍一的一條出路,便是前方通往王家村的道路。
這戶人家相當於獨處在村裏的後半部分,前方的土地種植麵積並不小,本來這塊土地上還有幾戶人家,但因為各種原因而漸漸搬離;不是搬到村裏的聚集居處,就是搬到縣縣裏。漸漸的,最後就隻剩下這唯一的一戶人家。
這戶人家的戶主,王大傳,敦厚老實的莊稼人;妻子張翠雲,因其父是名秀才,所以識得幾個字,但因父母早年已經逝世,最後在叔伯做主之下,嫁給王大傳為妻。
王大傳與張翠玉婚後生有二女三子,分別是大兒子王立夏,二女兒王文月,雙胞胎的三兒子王立秋和四兒子王立冬,最後生了五女兒王文玉。
王大傳是王家大兒子,他還有一個相差十二歲的弟弟,王二德;王大傳的父母去世的早,王二德相當於是王大傳親手帶大的。早些年前,王二德在縣裏湊巧遇見酒樓招聘學徒,他便跟著酒樓掌櫃開始學習;王二德學有所成後,娶了掌櫃女兒,成了酒樓的的新掌櫃,並在縣裏安家了。
王家隻剩下王大傳待在鄉下,原來的幾間舊房子以及五畝田地,王二德索性放棄繼承,給了王大傳;隨著兒女越生越多,王大傳在前些年豐收之時,趁著身邊有剩餘銀錢的時候,幹脆將房子給整修一遍。
現在王家房子的布局可以說是座三合院,正房的大廳堂是吃飯的地方,正房的左邊房間是王大傳與張翠雲的房間,右邊則是澡間以及廚房;東廂房分成三個房間,分別是由三個兒子分別居住;西廂房也是分成三個房間,其中兩間是由二個女兒居住,另外一間房則是當成倉庫使用。
正房正麵對應的是院子大門,三個房子用圍墻連接,形成一個封閉式的小院。院子裏麵種了幾顆果樹和以及一大塊的菜園;院子裏麵還有一塊不小的地,被王大傳用圍籬給圈住,圍籬裏麵則是被圈養了諸多雞鴨。
這天上午,王大傳和張翠雲田裏忙完後,看著太陽漸熱,準備回家。這幾日,因為學堂負責教學的夫子身體不適,無法授課,所以這幾天三個兒子都在家裏幫忙。
王大傳和張翠雲推開院門走進家門,把鋤頭和籃筐放到大門旁後,在院子裏洗了洗手,就見二女兒王文月走出廚房。
“爹、娘,飯好了,我去叫立秋、立冬起來吃飯。”
張翠雲看著二女兒說完後就走向東廂房,然後眼睛瞄了眼大廳裏擺飯碗的立夏和乖乖坐在椅子上的小女兒文玉,沒好氣的對王大傳說道:“這都什麼時辰了,立秋跟立冬還賴在床上!”
王大傳擦臉的動作頓了頓,有些無奈的笑說道:“還不都你慣出來的,怪誰呢?”
張翠雲瞪了眼自己丈夫,說道:“誰慣了?這不是還小嗎!”
兩人走進了大廳,看著飯桌上的飯菜,滿意的點了點頭;兩人坐下後,等著五個子女全數到齊後,這才開始吃起午飯。
張翠雲和王大傳一邊吃著飯,一邊看著五個子女的臉龐,聽著他們七嘴八舌的交談,心裏麵透露著滿足,從小拉拔他們到現在,真不容易啊!自己對這幾個兒女從小就開始教他們啟蒙、讀書識字,但若說要她教導他們大本事,那可就是不夠看的。
張翠雲的目光停在大兒子王立夏的臉上,心中有些欣慰;大兒子今年就滿十四了,自小就聰明懂事,她對大兒子可以說是寄予厚望。
教導他識字的時候,張翠雲明眼就看得出他就是塊讀書的料,跟丈夫幾經商量之後,六年前,他們便決定讓他開始去縣裏的學堂上課,獲取更多的知識。前年的滿十二之後,王立夏就已經通過童試,準備繼續考取秀才。
張翠雲的目光移到坐在王立夏的旁邊三兒子和四兒子身上,不自覺的皺了下眉。
三兒子王立秋和四兒子王立冬,今年滿八歲。王立秋是她和丈夫最為頭疼的一個孩子,若是說讀書的本事,三兒子的腦筋也不輸大兒子,但偏偏這小子的心思卻一點也沒有放在學業上麵。村裏麵的人看到自己家裏頭出了一個童生,哪個不是羨慕忌妒的盯著她和丈夫。
今年年初,他們便下定決心,將立秋跟立冬兩個都送到縣裏麵的學堂。不是為了功名,他們隻是想讓這兩個孩子也能跟著立夏一起去學堂開拓視野,若是兩個兒子真不適合讀書,那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