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曆來是一個長於思辨、善於籌謀的智慧民族,我們的祖先曾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謀略是人類的智慧之花結出的果實,它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知識的開拓、實踐經驗的積累,逐步升華、豐富起來的。在漫長的人類曆史長河中,從統軍作戰到治國興邦,從興辦企業到商品經營,從人際交往到體育競技……無時無處不閃爍著智謀之光。
謀略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條妙計,可以贏得一場戰爭;一番謀劃,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則良策,可以成就一番事業;一番心機,可以反敗為勝,化險為夷。從古至今,無論帝王將相,還是凡夫俗子;無論領袖人物,亦或芸芸眾生,無不倚重智謀,用心、鬥智、出奇、弄巧,去達到預定目的。
當今世界,伴隨著高科技、信息時代的到來,競爭機製已被引進各行各業,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為了求生存,爭發展,必須運用謀略;小到個人的為人處世、工作生活以及謀取成功之道,都離不開學習、研究和運用謀略。
中國的智謀學深邃廣袤,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裏,本書中的故事大多取材於經史典籍,也有一部分采自野史,集中展現了古代中國人在治國安邦、治軍用兵、斷案決訟、平定動亂、經營產業、為人處世等方麵的高度智慧,許多曆史事件中都鍥刻著古人的聰明才智和文韜武略。
本書內容豐富多彩,妙趣橫生,凡著名的古代智謀故事都盡數收進,戰場、商場、官場、情場——世事如棋,均有所展現;奇事、奇情、奇計、奇謀——縱橫捭闔,無不包容其中。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如何振興國家、統軍作戰,如何克敵製勝、贏得生存,如何不失靈活機變地施展手段,顧全大局。一則則飽含前人智慧謀略的故事,會聚成見微知著、借古鑒今的智庫,讀之,不僅會對曆史事件有所了解,而且還能對其中是非成敗的根由有所認識,進而啟迪智慧,增長才幹,增強應變能力,切實地指導自己的人生。
書中人物雖然不乏奸滑的小人,但更多的是德才兼備的賢者,這些人胸懷大誌,學貫古今,通達事理,且對事能以公心處之,所以才能扭危局,勝險惡,處事嚴謹得體。正所謂大聰明者往往是大老實人,大智來源於大度。
本書中的故事很少空發議論,而是以獨特的視角,用故事體裁說古道今,以清新的文筆,動人的情節,深邃的哲理,嚴密的邏輯,講一則故事,介紹一種智謀,點撥一點道理,融知識性、哲理性、故事性、趣味性於一體。既可供讀者研究前人豐富的謀略遺產,亦可供人們隨意翻閱,享受閱讀休閑之樂趣。
夏啟嚴於律己收民心
禹死後,按照禪讓的製度,王位本該傳於伯益,但禹的兒子啟依靠武力將王位奪了過來,建立了夏朝,這引起了天下人的震怒。一個叫做有扈氏的部落首領,首先站出來指責啟,並要求啟立即把王位還給伯益。
啟不肯,有扈氏一怒之下領兵征伐啟,甘澤一仗,啟的部隊被有扈氏打得七零八落,幾乎全軍覆沒。
這時,啟的臣子們都勸啟趕快補充人員,重整軍隊,準備再次與有扈氏決戰。但啟沒有采納他們的意見,因為他知道,不少人還不讚成父死子繼的規矩,所以才不肯擁護他。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民來參加他的軍隊,打敗對手無異於癡人說夢。
想要得到勝利,首先必須把人心拉向自己這一邊,讓人們知道啟是一個賢能的人,由他來繼承王位是最恰當不過的。
於是啟嚴格要求自己,以博得人們對他的信任。他吃飯隻吃一碗清淡的蔬菜,睡覺隻鋪一張很薄且又粗糙的舊褥子。除了祭神和祭祖以外,他從不演奏音樂來作為娛樂。他愛護小孩子,尊敬老人。誰有本領就請來加以重用,誰懂得武藝,就請來帶兵打仗。
就這樣,啟堅持了很久,他的聲譽也越來越好了。人們都說:“啟是禹的好兒子,他對自己要求那麼嚴格,對待別人又那麼熱情,那麼有禮貌,天下就應該由他這樣的人來治理,以後要是有誰再來和他爭王位,我們應當全力保護他才對。”
人們互相傳著啟的賢能,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他是禹的唯一繼承人,對於父死子繼的製度,再沒有人覺得有什麼不合理的了。
啟看到人心已經倒向他這一邊,終於發動了對有扈氏的戰爭。這一次,由於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啟把有扈氏打得大敗,並且俘虜了有扈氏本人,將他放逐到了草原地區。
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要得到人心,就必須要從自身做起,從實際做起,嚴格地要求自己。
網開三麵籠絡人心
成湯在做部落酋長的時期,一日奉召覲見夏桀。他乘車路過杞邑,看見好多農人在田野裏獵取鳥獸,一麵下網一麵禱祝著說:“從天上掉下來的,從地下鑽出的,從四麵八方跑出來的鳥獸啊,請都入我們的網吧!”
成湯看見此種情形,慨歎著說:“上有殘民以逞的君主,下有殘酷不仁的百姓,無怪國事日非,生靈塗炭。如果人人都這樣殘忍,再這樣趕盡殺絕,非但人類難以存在,鳥獸亦將絕種了。”
於是,成湯將農人所下的網扯去三麵,僅留一麵,並且禱祝著說:“蜘蛛織網以殺昆蟲,本來就已覺得殘忍,而人類仿效更覺不仁。今天我成湯網開三麵,懇請世界上的鳥獸們,願意向左的向左,願意向右的向右,願意向上的高飛,願意向下的快跑;僅留這一麵,捕殺那些糊塗不怕死的。”他一邊說,一邊虔誠地磕頭祈禱。
漢南地區的人們聽到這個消息,深感成湯的仁德。於是,四十多個諸侯國都歸順了成湯。農人用四麵之網捕捉野獸而未必能得,成湯僅一麵之網,卻能使四十餘國歸順,可謂極具大智慧。
成湯仁慈,澤於禽獸,所以四方歸之;內心格局深廣、為人寬厚者,最適合擔當重任。臧武仲反對養盜
春秋時期,邾國庶其背叛了自己的國家而投降了魯國,並將漆和、閭丘兩座城邑獻給了魯國。魯國國君季武子將曾襄公的姑母嫁給了庶其以示表彰,同時獎賞了隨他一同叛逃過來的人。
魯國的司寇臧武仲覺得國君不應該這麼做,就想讓季武子改正過來。當時魯國境內盜賊眾多,而臧武仲正是負責國家獄訟之事。因為這件事,臧武仲就將盜賊之事延緩不治。
這事被季武子知道了,就召來臧武仲問他:“盜賊鬧得這麼厲害,你不知道嗎?為什麼不治一下呢?”
臧武仲回答說:“盜賊是禁止不了的,而且我也沒有這個能力去治理。”
季武子覺得很奇怪,就說:“我國邊境線上有大隊人馬守衛,不都是為了禁治強盜嗎?如果不能禁治盜賊,我們還要那些軍隊做什麼,不如將他們解散了。我這個國君也不用當了,不如給我點田回去做農夫。”
臧武仲拜了一下,說道:“空有軍隊是沒有用的,您如果以德治國,國家就必然會昌盛。”
季武子說道:“你說我沒有德行?你身為司寇,職責就是維護治安,懲治盜賊,現在你竟說自己沒這個能力,還說什麼以德治國,今日若不說明白,就殺了你。”
臧武仲故意顯得很驚慌,說道:“您請別動怒,我的職責是消滅盜賊,但有的人卻將外麵的盜賊引了進來,還給予優待。這樣,我又怎麼治得了國內的盜賊呢?”
季武子忙問是誰膽敢把外麵的盜賊引進來。臧武仲才不慌不忙地說道:“就是大王您啊!”
至此,季武子才知道臧武仲說的是自己接納邾國盜賊庶其的事,於是把庶其給車裂了。
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當政者不檢點自己的行為,卻希望百姓們行為端正,這是不可能的。季武子知過能改,也算是聖明之君。
衛靈公納諫行善
有一年冬天,衛靈公下令調集百姓在宮中挖一個大池塘。天氣寒冷,百姓勞作非常辛苦,但卻敢怒不敢言。
大臣宛春知道了這件事後,便勸諫衛靈公:“天氣如此寒冷,還要興辦工程,恐怕會損害老百姓。”
“我不覺得天很冷啊。”衛靈公不以為然地說。
宛春說:“國君您穿著狐皮裘,坐著熊皮席,屋裏又有火爐,當然不會覺得冷了。而現在老百姓的衣服捉襟見肘,破舊不堪,鞋子壞了都來不及修補。您是不覺得冷,而百姓卻感到冷得很!”
衛靈公稱讚地點點頭道:“你說得很好,我馬上下令停工。”他立即下令,停止了修池工程。
宛春告退後,侍從們都在一旁勸說道:“國君您下令要百姓挖池,如果百姓知道是因為宛春勸諫大王,而下令停止工程,這樣做會使百姓感激宛春而怨恨您的。這恐怕對國君您不利吧!”
衛靈公對此不以為然,淡然一笑後說:“你們太多慮了,怎麼會這樣呢?宛春不過是魯國的一個平民而已,而我任用了他,老百姓對他的了解還很少。現在我要讓老百姓通過這件事了解他。而且,宛春有善行,就如同我有善行一樣,宛春的善行不就是我的善行嗎?”
一個人要想取得很多人的擁護,首先要具備良好的品德,沒有仁德的人必然會眾叛親離。
晏子宴上挫晉使
春秋時,晉國實力雄厚,晉平公意圖雄霸中原,打算從齊國下手,於是派大夫範昭出使齊國,假借訪問之機摸摸虛實。齊景公不敢怠慢,便大擺酒宴,熱情款待這位上國使者。
宴會過程中,齊景公滿麵堆笑,頻頻向範昭勸酒。範昭見自己受到如此的優待,露出得意的神色。範昭對齊景公說:“請把君王的酒杯借我用一用。”齊景公馬上吩咐左右侍從:“把我的酒杯斟滿,為上國使者敬酒。”範昭端起齊景公的酒杯一飲而盡,得意揚揚地掃視著齊國群臣。
齊國的大夫晏子看在眼裏,很不是滋味,心中暗想,你身為臣子竟然用我國國君的酒杯,這是小視我齊國,對君王不敬啊!想到這裏,晏子便對侍從說:“撤掉這個酒杯,再給君王換一個幹淨的!”範昭一看,竟是個身高不足五尺,衣著樸素的上大夫。晏子雖然其貌不揚,但氣宇軒昂,一看就不是等閑之輩。
這時,範昭眼珠一轉,便假裝喝醉了酒,起身跳起舞來。舞了幾下,他對樂師說:“請給我奏一曲成周之樂,大家歡樂一番。”原來這“成周之樂”是專門供周天子用的音樂。樂師一臉嚴肅地說:“實在是抱歉,下臣沒有這個本事。”範昭看到齊國的臣子們都這麼不好惹,便以酒喝多了身體不適為由,急忙離席回驛館去了。
齊景公見上國使者難堪地離席而去,心有不安,他麵帶怒色地對晏子說:“晉國是個大國,他們派使者和我國交往,我們好好招待還怕失禮,可你卻觸怒了他。如果因此引起兩國的衝突,敵強我弱,我們這豈不是自討苦吃嗎?”
晏子不慌不忙地答道:“國君不必擔憂。範昭並不是不懂禮節的人,他今天當麵羞辱我國,其實是想試探一下我們的態度,因此臣給他點顏色看看。”
齊景公又問樂師:“那你不給客人演奏成周的樂曲是什麼原因呢?”
樂師回答說:“成周的音樂,是天子用的音樂,一定要國君舞蹈時才能演奏,範昭隻是一個臣子,卻想在您的麵前用天子的音樂,我當然不能給他演奏了。”
晏子和樂師的一番解釋,使齊景公轉怒為喜,心悅誠服。
範昭回到晉國以後,向晉平公如實彙報了他所觀察到的齊國的情況:“臣認為現在攻打齊國是不恰當的。在齊景公的宴席上,我侮辱了他們的國君,晏子馬上就識破了我的用心;我冒犯了他們的禮製,又遭到樂師的頂撞。看得出齊國現在朝政清明,法度不亂,群臣勇而有謀,我們萬不可輕舉妄動。”
晉平公聽罷,隻好放棄了征伐齊國的打算。
隻有我們尊重自己,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如果你連自己都看不起,更別想讓別人尊重你了。
楚莊王大度得良將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平息了鬥越椒的叛亂之後,回到郢都大宴群臣。君王和臣子們都很高興,從白天一直喝到晚上,興致依然未減。
在宴席中,楚莊王讓自己最寵愛的妃子許姬出來為大家斟酒,正在酒酣耳熱之際,忽然吹來一陣大風,將所有的蠟燭都吹滅了,席上眾人亂作一團。
此時,許姬正在為一位大臣斟酒,那人趁著黑暗之際,拉住許姬的袖子,去摸她的手。許姬也沒有放過他,順勢將那人的帽纓揪了下來,快步來到莊王身前,向他敘述了這件事,要莊王快命人點燭,看看是誰竟敢調戲她。
誰知楚莊王聽完許姬的話後,卻大聲對眾文武大臣們道:“不要點亮蠟燭,今晚大家痛飲,都把帽纓拔掉,不醉不歸,不拔掉帽纓者就是欺君。”大家莫名其妙,但也無暇多想,聞言都摘下帽纓,又痛飲起來。
一直到酒宴結束,許姬也不知道拉袖子的是誰,於是許姬埋怨起莊王來。莊王安慰道:“調戲你的人一定是個武將,文臣們不會如此,你也不用生氣,他們都是一群粗人,在醉意中做出那種事,這又有什麼奇怪呢?如果剛才真的要查那個人,為你出了這口氣,卻讓群臣不歡而散,那大臣們就會說我心胸狹窄,這樣,以後誰還會為我拚死效勞呢?”
後來,楚國與鄭國交戰時,有一位將軍作戰特別勇敢,衝鋒陷陣,身先士卒,曾經五次殺退敵人的凶猛進攻,楚莊王的性命才得以保全。
楚莊王事後獎勵這位將軍時,將軍卻說:“我不敢接受大王的厚賞,隻要不治我的前罪,臣下已經是十分感激了!”
楚莊王感到很疑惑,經這位將軍說明情況後才知道原委。原來,當時趁黑調戲許姬的人,就是這位名叫唐狡的將軍。當他調戲許姬而被摘下帽纓後,心裏非常恐慌,深知已犯殺頭之罪。沒想到莊王突然下令,所有人全摘掉帽纓再繼續飲酒。
將軍深感楚莊王的不殺之恩,決定拚死報答楚莊王。楚莊王知道這件事後,也沒太責備他,反而感謝他的救命之恩。
寬容,表麵看似乎是一種讓步,實則乃每一個領導者、管理者的必備素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揚其優而隱其缺。倘若求全責備,則世上無人可用。
齊桓公以德報怨
齊襄公是個無道的昏君。當時的齊國,有兩位高瞻遠矚、經天緯地的人才:一個是管仲,一個是鮑叔牙。他們兩人商議說:“國君如果再這樣昏庸下去的話,必然會喪失政權。齊國的各位公子中值得輔佐的,隻有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我們各侍奉一人,先得誌的一個就招攬另一個。”
他們說的公子糾是齊僖公的兒子,是魯國女子所生。公子小白也是齊僖之子,為了避難,公子小白在鮑叔牙保護下出奔莒國,管仲隨公子糾逃往魯。不久,齊襄公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