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1 / 3)

1957年4月的北京大學校園,綠樹吐翠,碧草如茵,鮮花盛開,一派春意盎然;而洋溢在人們臉上的春意,更是比之自然的春意還要燦爛。一天,全校最大一座學生飯堂的大門口貼出了一張海報:校長馬寅初將於本月27日在此為全校師生作一場學術演講。

海報一貼出,消息便在北大校園裏不脛而走,而且奔走相告的人們,竟很快將這一消息傳到了校園外,馬寅初的這場演講一時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為什麼一位校長在本校內的一次學術演講會引起人們如此的關注呢?

一是因為此時的馬寅初,身份不但是北京大學校長、著名的經濟學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而且是全國人大常委;演講的內容似乎涉及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據說此前他已在有關高層會議上多次提出,並為此而遠赴江浙等地進行了大量的實際調查研究工作,所以人們相信,他在此基礎上的演講一定非同凡響。

二是因為這次演講是馬寅初在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做學術演講。要知道,馬寅初作為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當然主要是通過他的論文和著作來發表他的經濟學思想和主張的,但他似乎更喜歡以演講的方式直接向大眾發表他對於經濟及政治的見解和呼籲,而且曆來又以“善講”和“敢講”著名。當年他在重慶的演講,曾被人們譽為“山城獅子吼”,他本人則被郭沫若譽為“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爆的響當當的一枚‘銅豌豆’”。對於當年的這頭“山城獅子”和這粒響當當的“銅豌豆”在新時代的首次登台演講,人們自然充滿了期待。

馬寅初演講的題目為《關於人口問題的科學研究問題》,其主要內容後來都整理成論文發表於當年7月4日的《人民日報》,題目為《新人口論》。也就是說,馬寅初的“新人口論”正式形成論文見諸《人民日報》是在1957年7月4日,但他首次發表這一言論應該是1957年4月27日在北京大學的這場演講。

我們後來在考察馬寅初的人生曆程時發現,正是從這場演講開始,馬寅初的學術品格將又一次經受曆練,而在這種曆練中,他的人格也將又一次得到升華,而曆史也將因此而更加牢記他的名字。然而這都是我們站在今天的立場所看到的一切,而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馬寅初卻是實實在在地由於這場演講,其人生從高峰開始走向深澗。

說來真是巧得很,就在馬寅初在北大大飯堂發表演講的同一天,也就是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整風運動的指示》,隨即一些地方的群眾紛紛舉行集會和示威遊行,開始所謂的“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僅過了一個月不到,5月15日,毛澤東便寫了《事情正在起變化》一文,指出:“最近一個時期,在民主黨派中和高等學校中,右派表現得最堅決最猖狂……我們要讓他猖狂一個時期,讓他們走到頂點。”6月8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組織力量準備反擊右派分子的猖狂進攻的指示》,同一天還發表了社論《這是為什麼》,號召全國人民反擊右派分子的猖狂進攻,“反右運動”就此在全國展開。

10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不許右派利用人口問題進行政治陰謀》的文章,其中除指名道姓指責費孝通、吳景超、陳達、李景漢等人為右派分子外,還說“還有一位經濟學家,他算的麵更寬,他不僅從經濟積累的狀況,擴大積累的要求,並從擴大外彙和工業原料的來源,以及推進科學的研究等等方麵,算了一大堆賬,結論是:因為人口過多,資金積累太少,不敷分配,所以不能搞很多的大型工業,而隻能搞中小工業,然後他指出列寧的一句話來畫龍點睛地說明了他這些話的意義。他說,列寧說過,‘沒有大工業,就沒有社會主義’。這就是說,中國因為人口太多,所以搞不成社會主義。可見,資產階級右派向共產黨、向社會主義進攻的一個時期中,他們談的並不是什麼人口問題,並不是什麼節育問題,並不是什麼學術問題,而是現實的階級鬥爭問題,嚴重的政治鬥爭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戰鬥,必須徹底打垮他們,揭露他們的陰謀,粉碎他們的詭計!”很明顯,這篇文章不但將人口問題的討論政治化了,而且其矛頭直指馬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