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2)

“對我而言這是個特殊的日子,”在一家小小的餐館裏,我麵向在座的咖啡師以及他們的門店經理如是說,“確切地講,28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2年9月7日,我開始在第一家星巴克店工作,也就是你們這家,就在這裏,派克市場(PikePlaceMarket)。”說著,我將手伸進口袋,掏出一把鑰匙,“我一直留著前門的鑰匙。”誰能想到星巴克的最高行政長官會隨身攜帶一把鑰匙,但是我拿它當鑰匙鏈,每次一看到它,我都無一例外地會想起我所肩負的責任——將公司的傳統發揚光大,並以此來向我的前輩們致敬。自1971年星巴克誕生以來,派克市場店的門臉就一直保持這個樣子,從未改變,當然,還有它最初的商標。

就在幾周前,這家店的經理乍得·摩爾(ChadMoore)給我寫了一封郵件,他希望我能來激勵他的團隊突破連續八周的銷售記錄。我備受感動下,邀請整個團隊共進晚餐,就是說所有人都可以參加,在吃飯時,幾個其它分店的咖啡師和地區經理們都要求調到派克市場店來工作。但是現在,在這個溫暖的西雅圖夜晚,在這間專屬於我們的餐廳,有27個家夥正在把酒言歡。

席間,我逐一在每張桌子旁落座,問候了所有的夥伴。這群人的年齡從28到40歲不等,大家都交談得十分輕鬆熱烈。忽然,不知從哪兒冒出來個聲音,要我透露一點自己的曆史。回想過去,我笑了。

我在紐約布魯克林的公租房中長大,半工半讀上完大學,最後才和妻子雪莉(Sheri)搬到了華盛頓的西雅圖,當時,我負責一家名為星巴克的小型咖啡公司的銷售業務。我第一周的工作完全圍繞著派克市場店展開:不停地學習有關咖啡的一切,不斷為顧客稱量新鮮的咖啡豆並盛在小袋裏出售。但沒想到的是,去意大利的那次出差激發了我真正的激情。

徜徉在米蘭和維羅納星羅棋布的小型意式濃縮咖啡吧之間,我深深為小小的咖啡所折服,它竟能為人與人的交流鋪路搭橋,那一刻起,我就下定了決心,要將世界級的咖啡以及意式濃縮咖啡吧的浪漫播撒在美國這片熱土上。我堅信這段經曆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但許多人並不相信我的眼光——回想當初,星巴克並不銷售飲料而隻出售咖啡原豆和磨碎的咖啡。因此,我離開星巴克,開始經營我自己的公司——“天天”(IlGiornale)咖啡廳。我們在西雅圖開了兩家意式濃縮咖啡吧,在加拿大的溫哥華(Vancouver)開了一家。

然後,1987年,我發現自己可以做得更大,卻苦於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收購我以前所在公司的六家門店以及購置咖啡烘焙設備。但是在幾名投資者的支持下,我將兩家公司合並且仍冠之以“星巴克咖啡公司”。那年末,我們擁有了11家門店,100名雇員以及一個創造全國性品牌的夢想。

2010年秋,在本書即將出版的時候,星巴克的財政表現正處於它近40年來的巔峰——盡管有評論家曾預言星巴克的好日子不會長久。然而,星巴克的生意卻從未如此地蓬勃健康,利潤增長額仍蓄勢待發,這不隻是靠全球一家接一家的新店,更是靠著與消費者建立的深厚的感情、不斷推陳出新、大範圍推廣星巴克的係列產品。如今,星巴克的年收入額已超過百億,在全球53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7,000多家門店,每周為5000多萬顧客服務。而那些能代表星巴克的,我們所謂的合夥人已超過20萬名。

盡管這些數據可以作為某種標準來衡量公司的成功,但卻不能真正造就星巴克的成功,最起碼,我不這樣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