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離朝(1)(1 / 2)

一八八二年八月最後一天,三十一日,井上馨帶著各種憂慮,避過南陽城,向漢城趕去,這時候,花房義質死亡的消息已經在朝鮮國內傳開,清軍自然是樂於看笑話的,而逃亡在外的閔妃,卻是依然沒有發出任何聲音,在局勢沒有徹底明了之前,她是不願意冒任何風險的!

李經述不知道這個談判的過程到底如何,更不知道雙方到底進行了怎樣的利益交換,但是始終,清軍依靠較快的反應速度,和當前的軍事政治優勢,牢牢把握著主動。

朝鮮上下,這次對日本已經有了很強的抵觸心理,再加上親日派,幾乎在一夜之間,被憤怒的袁世凱砍殺殆盡,要求盡快送走日本這個瘟神的聲音,逐漸占據了上風。

日軍在朝行動,徹底告終!

九月三日,比曆史上的日子晚了好長時間,井上馨依靠其靈活的手腕,依然為日軍爭取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益!

當然,那份寄托著日本在朝全部野心的《訓令》卻是夭折在了搖籃裏,最終都沒有被井上馨拿出來。

吳長慶和馬建忠等人,根據井上馨提出的各項要求,狠狠的殺下了大批的條款,最終在九月三日,授意朝鮮王朝開始和日軍進行談判,而這時候,井上馨在漢城受夠了氣,不得不再次返回了日軍停靠在仁川濟物浦的軍艦之上,而這次談判,也是在這裏舉行的。

朝鮮代表分別是李裕元和金宏集兩人,在來之前,更是親自拜訪了駐朝清軍,得到詳細的授意後,有清軍做後盾,兩人這次前來,腰板挺的格外的直。

果然不假,雙方在每一個條款方麵來回拉鋸,絲毫不讓,最終日軍提出對損毀日軍軍艦的四十萬賠償,變成了二十萬填補,至於對日軍在叛亂中死亡人員的事情,隨著叛亂的結束,也被草草的揭過,不了了之。

其次,日本方麵提出駐兵朝鮮的事情,更是得到了最大的抵製,對於日本駐兵朝鮮,這是清軍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最後雙方堅持不下的時候,李裕元看到日軍時不時露出威脅之意,這才勉強同意日軍在駐朝領事館安排部分士兵護衛,也算是變相的安慰了日軍的情緒。

至於最後一條,增加通商口岸的事情,卻是被壓了下來,弄成了容後再議。

在以上幾個方麵,一起其他一些雜七雜八的條款下,朝鮮和日本就此簽下了《濟物浦條約》,這比起曆史上的條款來說,簡直是擁有著天壤之別。

當然,南陽城的流血事件,這是清軍和日軍交涉的事情,朝鮮想要插手倒也不成。

一是日軍主動進攻,發動武裝衝突,其次,日軍在戰爭中損失慘重,讓日軍一時之間在朝鮮無法獲得更大的話語權,而不得不回去自己舔著自己的傷口,同時,一封封威脅意義的交涉書,不斷的向清朝政府發出,想要以此來曲線獲得好處。

當然,這次在朝鮮獲利最大的莫過於清朝政府。

清朝這次利用軍事勝利,和原本宗主國的地位,分別從軍事、政治、經濟、司法四個方麵,全麵加強對朝鮮國的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