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1 / 3)

一、溫化寒痰藥

342.半夏《神農本草經》

[入藥]半夏的幹燥塊莖。炮製品有清半夏、薑半夏、法半夏、半夏曲、竹瀝半夏等。

[藥性]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

[功效]燥濕止咳,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外用消腫止痛。

[藥歌]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半夏功首,生用外敷,消腫止痛消瘤。

[應用]①濕痰、寒痰證。②胃氣上逆之嘔吐。③結胸,胸痹,心下痞,梅核氣。④瘰鬁癭瘤,癰疽腫毒,毒蛇咬傷。此外,本品配秫米可和胃安神,配硫黃治陽氣不運的冷積便秘。

[用法]煎服,3~10g。外用生品適量,磨汁塗,或研末調敷患處。內服一般宜製用,製法不同功效也不同:法半夏長於燥濕,且溫性較弱;薑半夏偏於降逆止嘔;清半夏長於化痰;半夏曲善消食化痰;竹瀝半夏,性寒,善清熱化痰息風。

[注解]①反烏頭。②本品劑量過大(30~90g),或生用內服0.1~2.4g可引起中毒。

343.天南星《神農本草經》

[入藥]天南星的幹燥塊莖。炮製品有生天南星、製天南星。

[藥性]苦、辛,溫,有毒。歸肺、肝、脾經。

[功效]燥濕化痰,祛風解痙;外用消腫止痙。

[藥歌]燥濕化痰,祛風解痙,天南星外用,消腫止痛。

[應用]①濕痰、寒痰證。②風痰所致的眩暈、中風、癲癇及破傷風。本品是祛風痰的要藥。③癰疽腫痛,瘰鬁痰核,毒蛇咬傷。

[用法]煎服,3~10g。多製用。外用適量。

344.膽南星

[入藥]製天南星的細粉與牛、羊或豬的膽汁經加工而成,或用生天南星細粉與上述膽汁經發酵加工而成。

[藥性]苦、辛,涼。歸肺、肝、脾經。

[功效]清熱化痰,息風定驚。

[藥歌]清熱化痰膽南星,既能息風又定驚。

[應用]①痰熱咳嗽。②中風。③驚風癲癇。

[用法]煎服,3~6g。

345.白附子《中藥誌》

[入藥]獨角蓮的幹燥塊莖。炮製品有生白附子、製白附子。

[藥性]甘、辛,溫,有毒。歸胃、肝經。

[功效]燥濕化痰,祛風止痙,解毒散結止痛。

[藥歌]燥濕化痰,祛風止痙,白附子解毒,散結止痛。

[應用]①風痰所致的口眼斜、驚風癲癇、破傷風、偏頭痛等。②瘰鬁痰核,癰疽腫毒,毒蛇咬傷。

[用法]煎服,3~6g。研末服,0.5~1g。內服宜製用。外用生品適量,搗爛外敷。

[注解]本品用量過大可致中毒,切記!

346.關白附

[入藥]黃花烏頭的幹燥塊根。

[藥性]辛,熱,有毒。歸胃、肝經。

[功效]祛風逐寒濕,止痛,定驚。

[藥歌]止痛定驚關白附,風濕能祛寒能逐。

[應用]①中風痰壅,口眼斜,驚風癲癇,破傷風,偏頭痛。②腰膝關節冷痛,皮膚濕癢等。

[用法]煎服,1.5~4.5g。或入丸、散劑。外用適量。

347.白芥子《名醫別錄》

[入藥]白芥的幹燥成熟種子。生用或炒用。

[藥性]辛,溫。歸肺經。

[功效]溫肺化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

[藥歌]溫肺化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首選白芥子。

[應用]①寒痰壅肺,懸飲。②寒濕阻滯經絡之肢體關節腫痛,陰疽流注。③冷哮日久者,可用本品配細辛、甘遂、麝香等研末,外敷肺俞、膏肓等穴。

[用法]煎服,3~10g。用炒製品並研粉,入藥效果更好。外用適量。

[注解]內服用量不宜過大,過大易致胃腸炎,出現腹痛腹瀉。

348.皂莢《神農本草經》

[入藥]皂莢的幹燥不育果實。生用或焙焦研末用。

[藥性]辛、鹹,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

[功效]祛頑痰,開竅通閉,祛風殺蟲。

[藥歌]皂莢性溫,祛風殺蟲,頑痰能祛,開竅閉通。

[應用]①頑痰阻肺之咳嗽痰多證。本品能軟化膠結之頑痰。②痰涎壅盛,關竅閉阻證。③癬症瘡癢。此外,本品外用有散結消腫作用,用於瘡癰癤腫未潰,研末外敷,或熬膏塗敷。

[用法]煎服,1.5~5g。焙焦研末服,1~1.5g。外用適量。

349.皂角刺

[入藥]皂角的幹燥棘刺。

[藥性]辛,溫。歸肝、胃經。

[功效]消腫托毒,排膿,殺蟲。

[藥歌]皂角刺溫,托毒消腫,既能殺蟲,又能排膿。

[應用]癰疽瘡毒初起或膿成不潰,以及皮癬、麻風等。

[用法]煎服,3~9g。外用適量。

350.旋覆花《神農本草經》

[入藥]旋覆花的幹燥頭狀花序。生用或蜜炙用。

[藥性]苦、辛、鹹,微溫。歸肺、脾、胃、大腸經。

[功效]降氣化痰,降逆止嘔。

[藥歌]降氣化痰旋覆花,降逆止嘔配半夏。

[應用]①痰飲壅肺或痰飲蓄結證。②噫氣,嘔吐。以外,本品還有活血通絡之功,可用於胸脅痛。

[用法]煎服,3~10g,布包入煎。

351.金沸草

[入藥]旋覆花的地上部分。

[藥性]同旋覆花。

[功效]同旋覆花。

[藥歌]旋覆花、金沸草,功效相似花布包。

[應用]內服治外感風寒痰壅氣逆之胸脅痞滿、咳嗽痰多;外用治疔瘡腫毒。

[用法]煎服,5~10g。外用鮮品適量,搗汁塗患處。

[注解]歌中“花布包”是指旋覆花在煎藥時須布包入煎。

352白前《名醫別錄》

[入藥]柳葉白前或芫花葉白前的幹燥根莖及根。生用或蜜炙用。

[藥性]辛、苦,微溫。歸肺經。

[功效]降氣,止咳,消痰。

[藥歌]白前降氣,止咳消痰。不分虛實,內傷外感。

[應用]肺氣壅實,肺氣上逆,咳嗽痰多,或咳痰不爽,胸滿喘急。無論屬虛屬實,外感引起或內傷引起均可應用。

[用法]煎服,3~10g。

[注解]①本品對胃有刺激,故用量不宜過大。②歌中“不分虛實,內傷外感”是指本品虛、實、外感、內傷所引起的咳嗽痰多都可以應用。

二、清熱化痰藥

353.前胡《名醫別錄》

[入藥]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的幹燥根。生用或蜜炙用。

[藥性]辛、苦,微寒。歸肺經。

[功效]降氣化痰,宣散風熱。

[藥歌]宣散風熱用前胡,降氣化痰配竹茹。

[應用]①熱痰阻肺。②外感風熱引起的咳嗽有痰證。③麻疹初起,麻毒透發不暢兼有咳嗽。

[用法]煎服,6~10g。或入丸、散劑。

354.桔梗《神農本草經》

[入藥]桔梗的幹燥根。生用。

[藥性]苦、辛,平。歸肺經。

[功效]開宣肺氣,祛痰排膿,利咽。

[藥歌]桔梗祛痰能排膿,開宣肺氣利喉嚨。

[應用]①肺氣不宣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不暢。②熱毒壅肺所致的喉嚨疼痛、失音。③癃閉,便秘。本品可開宣肺氣之壅滯而通二便。

[用法]煎服,3~10g。

[注解]用量過大可致惡心嘔吐。

355.川貝母《神農本草經》

[入藥]川貝母的幹燥鱗莖。生用。

[藥性]苦、甘,微寒。歸肺、心經。

[功效]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腫。

[藥歌]散結消腫,川貝母微寒,潤肺止咳,清熱化痰。

[應用]①肺熱、肺燥、陰虛等多種原因引起的咳嗽,尤宜用於肺虛久咳和肺熱燥咳。②瘰鬁,乳癰,肺癰,瘡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