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解表藥(1 / 3)

一、發散風寒藥

1.麻黃《神農本草經》

[入藥]麻黃的幹燥草質莖。生用、蜜炙或搗絨用。

[藥性]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藥歌]麻黃發汗解表,利水消腫宣肺平喘。

[應用]①風寒表實證。②咳喘實證。③風水水腫。④風寒濕痹,陰疽,痰核等。

[用法]煎服,3~10g。發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炙用,緩和發汗宜搗絨。

[注解]小兒、老人及體弱者宜用麻黃絨或炙麻黃。

2.桂枝《神農本草經》

[入藥]肉桂的幹燥嫩枝。生用。

[藥性]辛、甘,溫。歸肺、心、膀胱經。

[功效]發汗解肌,溫經通脈,通陽化氣。

[藥歌]桂枝通陽化氣,溫經通脈發汗解肌。

[應用]①外感風寒表虛證和表實無汗證。②寒凝血滯的痹證,脘腹冷痛,痛經,閉經等。③胸痹,痰飲,水腫,心悸,脈結代。

[用法]煎服,3~10g。

[注解]溫熱病、陰虛陽盛、血熱妄行、月經過多者均忌用。

3.紫蘇《名醫別錄》

[入藥]紫蘇的幹燥莖和葉。其葉稱為紫蘇葉,其莖稱為紫蘇梗。生用。

[藥性]辛,溫。歸肺、脾經。

[功效]發汗解表,行氣寬中,解魚蟹毒。

[藥歌]行氣寬中用紫蘇,發汗解表還解魚蟹毒。

[應用]①外感風寒證。②脾胃氣滯證。③食魚蟹中毒。

[用法]煎服,3~10g。治魚蟹中毒,可單獨用至30~60g。不宜久煎。

[注解]紫蘇葉長於發汗解毒,紫蘇梗偏於止嘔安胎。

4.紫蘇梗

[入藥]紫蘇的幹燥莖。

[藥性]辛、甘,微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寬胸利膈,順氣安胎。

[藥歌]蘇梗順氣且安胎,既能寬胸又利膈。

[應用]①胸腹氣滯。②胎動不安。

[用法]煎服,5~10g。不宜久煎。

5.生薑《名醫別錄》

[入藥]薑的新鮮根莖。

[藥性]辛,微溫。歸肺、脾經。

[功效]發汗解表,溫肺止咳,溫中止嘔。

[藥歌]生薑溫肺止嗽,發汗解表溫中止嘔。

[應用]①風寒表證。②多種嘔吐。此外,本品還具有健胃消食和解毒作用。

[用法]煎服,3~10g。或搗汁服。

6.生薑皮

[入藥]生薑的外皮。

[藥性]辛,微溫。歸脾、胃經。

[功效]利水消腫。

[藥歌]生薑外皮不要扔,用它利水還消腫。

[應用]水腫證。

[用法]煎服,3~10g。

7.生薑汁

[入藥]生薑的汁。

[藥性]辛,微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化痰止嘔。

[藥歌]化痰止嘔不用愁,生薑搗汁解君憂。

[應用]①中風痰迷,口噤昏厥。②嘔吐。

[用法]衝服,3~10滴。

8.煨薑

[入藥]生薑用紙包浸濕置火上煨熟。

[藥性]辛,溫。歸脾、胃經。

[功效]溫中止嘔,止瀉。

[藥歌]煨薑辛溫可溫中,止嘔止瀉有奇功。

[應用]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嘔吐、泄瀉等。

[用法]煎服,3~10g。

9.香薷《名醫別錄》

[入藥]石香薷的幹燥地上部分。生用。

[藥性]辛,微溫。歸肺、胃、脾經。

[功效]發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

[藥歌]香薷化濕能和中,發汗解表利水且消腫。

[應用]①陰暑證,即夏季乘涼飲冷、外感風寒、內傷暑濕所致之證。②水腫。

[用法]煎服,3~10g。不宜久煎。

[注解]①汗多表虛者忌用。②利水消腫須濃煎。

10.荊芥《神農本草經》

[入藥]荊芥的幹燥地上部分。或隻取花穗入藥,稱為荊芥穗。生用或炒炭用。

[藥性]辛,微溫。歸肺、肝經。

[功效]祛風解表,透疹止癢,止血。

[藥歌]祛風解表用荊芥,透疹止癢且止血。

[應用]①外感表證,無論寒熱皆可應用。②麻疹透發不暢,風疹瘙癢。③瘡瘍初起兼有表證。本品有消散瘡瘍之效。④多種出血證,如吐血、衄血等。

[用法]煎服,3~10g。不宜久煎。發表透疹消瘡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11.防風《神農本草經》

[入藥]防風的幹燥根。生用或炒炭用。

[藥性]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

[藥歌]防風勝濕止痛,祛風解表止痙。

[應用]①外感表證,無論寒熱虛實均可配伍應用。②風寒濕痹。③破傷風。此外,本品有疏肝理脾作用,用於治療腹痛泄瀉,瀉後痛解。本品炒炭能止血,用於腸風下血等。

[用法]煎服,3~10g。

12.羌活《神農本草經》

[入藥]羌活的幹燥根莖及根。生用。

[藥性]辛、苦,溫。歸膀胱、腎經。

[功效]發散風寒,勝濕止痛。

[藥歌]羌活勝濕且止痛,發散風寒配防風。

[應用]①外感風寒表證。②風寒濕痹證,尤其是偏於腰以上的風寒濕痹證。

[用法]煎服,3~10g。

[注解]用量過大易致嘔吐。

13.槁本《神農本草經》

[入藥]槁本的幹燥根莖及根。生用。

[藥性]辛,溫。歸膀胱、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