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9章(2 / 3)

陸遜見破蜀時機已經成熟,立即上報孫權,孫權即命呂蒙與陸遜同時分道攻取荊州。呂蒙率軍攻打公安、江陵。陸遜則長驅直入,十一月,陸遜率軍直下荊州公安、南郡,被孫權任命為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宜都太守樊友棄城而逃,其它據點長吏和蠻夷酋長都望風而降。接著,陸遜又派將軍李異、謝旌等率3000人攻蜀將詹晏、陳鳳。李異率水軍,謝旌率步兵破蜀軍詹晏等,俘陳鳳。又率軍大破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秭歸大族文布、鄧凱等招聚夷兵數千人,企圖抵抗吳軍。陸遜再次令謝旌攻討文布、鄧凱,二人逃走,蜀軍任以為將。陸遜派入前去誘降,文布率眾而降。陸遜指揮的吳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占領了秭歸枝江、夷道,守住了峽口,堵住了關羽退回西蜀的大門。當關羽得到消息,勿勿忙忙從樊城撤軍的時候,公安、江陵已經被糜芳、士仁獻給了吳軍。蜀軍進退維穀,走投無路,疲於奔命,軍心動遙關羽隻得領兵退守麥城,十二月,關羽率少數騎兵從麥城突圍逃竄,被吳將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斬首。

陸遜前後斬獲招納蜀軍數萬人,孫權即拜陸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鎮撫荊州。

時荊州新定,陸遜即上書孫權:“昔漢高受命,招延英異,光武中興,群俊畢至,苟可以熙隆道教者,未必遠近。今荊州始定,人物未達,臣愚慺慺,乞普加覆載抽拔之恩。令並獲自進,然後四海延頸,思歸大化”(《三國誌·吳書·陸遜傳》)。孫權納其言。

建安二十五年(220)冬,曹丕篡漢稱帝,改元黃初。翌年(221)四月,劉備也在蜀中稱帝。與此同時,孫權移鎮於鄂,改名武昌。陸遜主張延納剛剛返回荊州的士人,以擴大孫吳政權的影響,孫權采用了他的意見。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欲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群臣勸諫,決意伐吳,命駐閬中的車騎將軍張飛率部前往江州與主力會合,張飛卻為部將刺殺。七月,劉備令丞相諸葛亮留成都,上將趙雲在江州為後軍督,親統大軍沿江東進。

蜀大軍壓境,孫權與劉備媾和遭到拒絕,乃與曹魏修盟,曹魏趁勢離間孫、劉,八月,封孫權為吳王。孫權遂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統率朱然、韓當、徐盛、潘璋、孫桓等部5萬人抗拒蜀軍,派平戎將軍步騭領兵萬人鎮守益陽,以防止武陵少數民族助蜀。

當蜀軍4萬進攻巫、秭歸時,陸遜采取主動後撤,誘敵深入,集中兵力,相機破敵的方略,令部將李異、劉珂退至夷陵、猇亭一帶,把數百裏峽穀山地讓給劉備,以使蜀軍戰線伸長,露出破綻。

吳黃龍元年(蜀章武二年,222年)正月,劉備求勝心切,派將軍吳班、陳式督率水軍深入夷陵地區,封鎖長江兩岸。二月,親率諸將自秭歸,經崎嶇山道,進至夷陵一帶,坐鎮猇亭督師。蜀軍從巫峽至夷陵沿路紮下了幾十個大營,還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率江北諸軍進抵夷陵以北與江北吳軍相拒,並監視魏軍動向,以防襲擊;命侍中馬良部進駐武陵郡,策應反吳投蜀的少數民族首領沙摩柯部,威脅吳軍側翼。

不久,劉備派前部督張南率兵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吳軍諸將請求陸遜派兵增援,說:“孫安東公族,見圍已困,奈何不救?”陸遜知夷道城堅糧足,有意讓其牽製蜀軍,而堅持不予分兵。 便函回答說:“安東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安東,安東自解”(《三國誌·吳書·陸遜傳》)。後孫桓見到孫權,談及此事時說:“前實怨不見救,定至今日,乃知調度自有方耳”(《三國誌·吳書·陸遜傳》)。

當蜀軍頻繁挑戰,吳將皆急欲迎擊時,陸遜耐心勸止,堅守不出,欲使蜀軍師老疲 憊。陸遜說:“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太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逐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製其敝耳”(《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九》)。諸將不解,以為陸遜畏敵,各懷憤恨。

有些老將和貴族出身的將領不服約束,陸遜則繩之軍紀,嚴加製止。並說:“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諸君並荷國恩,當相輯睦,共剪此虜,上報所受,而不相順,非所謂也。仆雖書生,受命主上。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各在其事,豈複得辭!軍令有常,不可犯矣”(《三國誌·吳書·陸遜傳》)。

劉備在山穀設伏兵1000人,令吳班平地紮營,企圖誘吳軍出戰。為陸遜識破,仍不與戰。但諸將卻都要出擊,陸遜說:“此必有譎,且觀之”(《三國誌·吳書·陸遜傳》)。劉備見此計不成,便率8000伏兵從穀中撤出,陸遜說:“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三國誌·吳書·陸遜傳》)。

兩軍相持半年之久。時至盛夏暑熱,蜀軍無法急戰速勝,兵疲意懈。蜀水軍又奉命移駐陸上,失去水陸兩軍相互策應的主動權。蜀軍深入敵國腹地,延綿數百裏山川連營結寨,因戰線過長,運轉補給發生困難。

六月,陸遜決定適時轉入反攻,上書孫權說:“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雖為易得,亦複易失。失之非徒損一郡之地,荊州可憂。今日爭之,當令必諧。 備幹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雖不材,憑奉威靈,以順討逆,破壞在近。尋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布置,必無他變。伏願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諸將都說:“攻備當在初,今乃令人五六百裏,相銜持經七八月,其諸要害皆以固守,擊之必無利矣。”陸遜說:“備是猾虜,更嚐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幹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複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三國誌·吳書·陸遜傳》)。

陸遜先攻蜀軍一營,但交戰不利。諸將皆埋怨道:“空殺兵耳。”陸遜則說:“吾已曉破之之術”(《三國誌·吳書·陸遜傳》)。命令將士持草一束,先以火攻破一蜀營,遂令諸軍趁勢發起進攻,迫使劉備西退。張南從夷道北撤,被朱然、孫桓南北夾擊,戰死。陸遜命水軍封鎖長江,孫桓扼守夷道,將蜀軍分割於大江東西,遂行各個擊破。吳軍繼施火攻,火燒連營40餘寨,蜀軍死傷慘重,蜀將杜路、劉寧投降,都督馮習及沙摩柯被殺。劉備敗退至馬鞍山,依險據守。陸遜即集中兵力,四麵圍攻,蜀軍土崩瓦解,被殲數萬。劉備趁夜突出重圍,後衛將軍傅彤戰死。劉備逃奔秭歸,令在險道上焚燒鐃鎧,以阻塞吳追兵道路。蜀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三國誌·吳書·陸遜傳》),可見蜀軍損失之大,失敗之慘。

吳軍獲勝後,諸將這才對陸遜大為佩服。孫權聞後,說:“君何以初不啟諸將違節度者邪?”陸遜則說:“受恩深重,任過其才。又此諸將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國家所當與共克定大事者。臣雖駑懦,竊慕相如、寇恂相下之義,以濟國事”(《三國誌·吳書·陸遜傳》)。孫權聽後,對陸遜的博大胸襟更讚不絕口,加拜陸遜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即改封為江陵候。

當劉備逃往白帝城時,部將徐盛、潘璋、宋謙等各自上書,要乘機進攻蜀國。孫權征詢陸遜的看法。陸遜與朱然、駱統以為“曹丕大合士眾。外托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三國誌·吳書·陸遜傳》)。陸遜為防曹魏乘機襲吳,僅派李異、劉珂部追蹤劉備至南山,而未行大舉追擊。黃權部被吳軍截斷歸路,被迫降魏。不久,魏軍果然發兵攻吳,但已無機可乘。

夷陵之戰,是中國曆史上後發製人、疲敵製勝的著名戰例。作為吳軍主帥的陸遜統觀兩軍主客觀態勢,確定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後發製人,相機破敵的戰略。並充分利用地勢及天候等有利條件,巧施火攻,一舉擊敗蜀軍。大獲全勝後,又適時停止追擊,使曹魏無隙可乘,戰略全局運籌周密,堪稱用兵奇略。

劉備收集敗將殘兵,退回白帝城後,大為慚恚,說:“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三國誌·吳書·陸遜傳》)!並於次年四月病亡。劉備死後,後主劉禪即,由諸葛亮輔政,諸葛亮仍采取聯合的策略,與東吳和好,恢複了吳蜀聯盟。凡吳、蜀關係處理,孫權都先征求陸遜意見;給蜀的文書,也先給陸遜看,有意見陸遜可代改後再發出。孫權還專門刻了他的大印,交給陸遜,供他日常處理吳、蜀間的事物所用。君臣間相互信任到如此程度,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罕見的,隻有光武帝與唐太宗方能做到如此。

黃武七年(228年)五月,吳鄱陽太守周魴派人送親筆信給揚州牧曹休,謊稱受到吳王責難,打算棄吳降魏,請求派兵接應。曹休未辨真偽,即率步、騎兵10萬人,去皖城接應。魏明帝曹叡命大將軍司馬懿率軍向江陵;建威將軍賈逵率軍向東關,與曹休相策應。

八月,孫權進駐皖口,遣陸遜為大都督、假黃鉞,並派奮武將軍朱桓、綏南將軍全琮為左、右督,各統兵3萬襲擊曹休。時曹休已然發覺,但恥於被騙,自恃兵馬精多,仍與吳軍作戰。雙方戰於石亭,陸遜自為中部,令朱桓、全琮為左右,大敗魏軍。魏軍敗走,陸遜等督軍追殺,直抵夾石,斬擒魏軍1萬餘人,繳獲牛馬騾驢車乘萬輛,軍資器械無數。曹休殘部幸得賈逵接應,方得生還,但不久便因氣憤發病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