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做人是一生的修煉。隻要我們看看那些在社會上功德圓滿、路路皆通的人,就知道他們都是有著大城府、大機智和大心胸的人,都是在做人方麵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他們之所以能達到如此至高無上和完美無憾的境地,就因為他們一生都在恪守做人的智慧。

以其無私成其私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 第七章》

【釋義】因此聖人他把自己的利益擲於民眾之後,民眾卻把他的利益捧在前頭;他把自己的利益擲於身心之外。其身心卻得以完美的存活。聖人所做的一切不正是因為沒有私心雜念嗎?因此,聖人的理想總能得以成就。

【自我解讀】

老子認為:天地由於“無私”才能長存永在,人間的“聖人”由於忘私退身而成就其偉大理想。我們都知道大禹為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過其門而不入。人民擁戴他為天子。他就足以成為“聖人”。聖人是處於最高地位的理想的統治者。

這句話反映了老子以退為進的思想主張。他一再地歌頌天地。天地是“道”所產生並依“道”的規律運行而生存,是客觀存在的自然,從而真正地體現道。老子用樸素辯證法的觀點,說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是相互統一的。老子認為“利他”往往能夠轉化為“利己”。老子想以此說服人們都來“利他”。

對他而言,人道既要用於為政治世,又要用於修身養性,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切實效法天地的無私無為。對天地來說,“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指落於人後反能先到。“聖人外其身而身存”,就是說把身體交出去,反而能保存。意思是用小我換大我,以“無我”的方式“為我”。

石頭把自己交給路,反而無傷害,能長久。美玉把自己藏在山裏,反而被開采,不能存璞。“以其無私成其私”,就是用無私來成就自己。有的人永不滿足,所以永遠得不到。有的人容易滿足,所以能夠得到。

呂蒙正在宋太宗、宋真宗時三次任宰相。他不喜歡把人家的過失記在心裏。他剛任宰相不久,上朝時,有一個官員在簾子後麵指著他對別人說:“這個無名小子也配當宰相嗎?”呂蒙正假裝沒有聽見,就走了過去。許多官員都為他憤憤不平,要求查問這個人的名字和擔任什麼官職。呂蒙正急忙阻止了他們。退朝以後,那些官員心情還是平靜不下來,後悔當時沒有及時查問清楚。呂蒙正卻對他們說:“如果一旦知道他的姓名,那麼一輩子就忘不掉。寧可不知道,不去查問他,這對我有什麼損失呢?”官員們都佩服他氣量恢弘。

【妙語箴言】

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後麵,反而能贏得愛戴;把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一個人活在世上,不能以一己之心去衡量他人思想。也不能隻關注自己而忘卻他人的存在。學會做一個心底無私的人,你會因自己的無私而得到別人的敬仰,還會得到許多意外的收獲。

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者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道德經 第三十三章》

【釋義】能戰勝他人的有力量,能戰勝自己的是強者。

【自我解讀】

保羅迪克的祖父留給他一座美麗的森林莊園。他一直為此而自豪。可是不幸發生在那年深秋,一道耀眼的雷電引發了一場山火,無情地燒毀了那片鬱鬱蔥蔥的森林。傷心的保羅決定向銀行貸款,以恢複森林莊園以往的勃勃生機。可是銀行卻拒絕他的申貸。

沮喪的保羅茶飯不思地在家裏躺了好幾天。太太怕他悶出病來,就勸他出去散散心。保羅走到一條街的拐角處,看見一家店鋪的門口人山人海。原來一些家庭主婦在排隊購買用於烤肉和冬季取暖用的木炭。看到那一截截堆在箱子裏的木炭,保羅忽然眼前一亮。回去後,他雇了幾個炭工,把莊園裏燒焦的樹木加工成優質木炭,分裝成1000箱,送到集市上的木炭分銷店。結果,那1000箱木炭沒多久便被搶購一空。這樣,保羅便從分銷商手裏拿到了一筆錢。第二年春天他購買了一大批樹苗。終於,他的森林莊園又綠浪滾滾了。

一場大火燒毀了前人留給他的一座美麗的森林莊園,也毀掉了他曾經擁有的自豪。麵對挫折和失敗,主人公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戰勝了困難,重新贏回了失去的一切。

“勝人者”,憑借的是自我個體的蠻力,“自勝者”,憑借的是堅強的意誌。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誌的人。天地之誌是收獲大道、戰勝一切的力量源泉。隻有“自勝者”,才是真正的強者。能以己之長處勝過別人,則可以形容為“有力”。而真正做到戰勝自己不合於大道的種種欲望,除去自己的弱點和缺陷,才是真正的“強”。

老子說的“自勝”,可能包含了兩種不同的意義。前一種就是克製、戰勝自我。老子認為“自勝”比“勝人”更為困難,是因為我們自身的人格缺陷以及惡劣的習性,都是根深蒂固的東西,是“自我”的構成因素。比如當一個人的權利、名譽、地位和利益應有盡有的時候,他最害怕什麼呢?那就是伴隨而來的孤獨。人有時在麵對自己的時候是很脆弱的。人要戰勝自己是如此的困難。然而,一個人如果無法戰勝自己,一直在做自己認為不該做的事,就不能稱之為成功的人。

在另一種意義上,“自勝”可以理解為:在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中,不必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壓倒別人、把自我與他人置於對抗的位置,而隻需要關心如何發展自己、完善自己。這一層意義與前一層意義,其實是一件事情的兩麵。人必須戰勝自我的人格缺陷,才談得上完善與發展。一般人說“勝”的時候,總是把眼睛盯著某個對手,而不能達到真正的“強”。“自勝者強”,這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勝”,也可以說是不勝而“勝”。

其實,一個真正強大的人,不需要說自己勝過什麼人。成功不是超越別人,成功是超越自我。“強者”這頂桂冠隻能戴在那些戰勝了自己的人頭上。古人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話實在有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健康的情感、不良的生活習慣,甚至還有一些見不得人的欲望。如果我們成了這些情感、欲望的俘虜,我們就會變得荒淫、自私、貪婪、怯懦、懶惰,那樣,什麼壞事和醜事都幹得出來,我們就成了披著人皮的野獸,任何一件有價值的工作也辦不好。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成人立業沒有不斷地“破心中賊”的意誌肯定是不行的!我們平時所說的做自我批評,就是不斷戰勝自我,把卑鄙的念頭和衝動壓下去。

一個人想要戰勝自己,關鍵是要自信。一個人在遇到挫折時會有兩種心態:一種是,我一定能行,這點失敗算什麼?另一種是,算了,認輸吧,再拚恐怕也躲不過失敗的厄運。這兩種心態中自信是天使,不自信是魔鬼,而且它們也都是最真實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你要小心不要被魔鬼打敗。

有一個學習成績優秀的青年,去報考一家大公司,結果名落孫山。這位青年得知這一消息後,深感絕望,頓生輕生之念,幸虧搶救及時,自殺未遂。不久傳來消息,他的考試成績名列榜首,是統計考分數時,電腦出了差錯,他被公司錄用了,但很快又傳來消息,說他又被公司解聘了,理由是一個人連如此小小的打擊都承受不起,又怎麼能在今後的崗位上建功立業呢?這個青年雖然在考分上擊敗了其他對手,可他沒有打敗自己心理上的敵人,他的心理敵人就是懼怕失敗,對自己缺乏信心,遇事自己給自己製造心理上的緊張和壓力。

世界著名的遊泳健將弗洛倫絲,一次從卡得林那島遊向加利福尼亞海灣,在海水中泡了16小時,隻剩下一海裏時,她看見前麵大霧茫茫,潛意識發出了“何時才能遊到彼岸”的信號,她頓時渾身困乏,失去了信心。於是她被拉上小艇休息,失去了一次創造紀錄的機會。事後弗洛倫絲才知道,她已經快要登上成功的彼岸,阻礙她成功的不是大霧,而是她心中那個可怕的魔鬼。是她自己在大霧擋住視線之後,對創造新的紀錄失去了信心,然後才被魔鬼所俘虜。過了兩個多月,弗洛倫絲 查德威克又一次重遊加利福尼亞海灣,遊到最後,她不停地對自己說:“離彼岸越來越近了!”她的潛意識發出了“我這次一定能打破紀錄!”的信號,頓時渾身來勁,最後弗洛倫絲 查德威克終於實現了目標。

人有了信心,就會產生意誌力量。人與人之間,弱者與強者之間,成功與失敗之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意誌力量的差異。人一旦有了自信,也就有了力量,就能戰勝自身的各種弱點,就能做成在這個世界上能做的任何事情。

人生最大的挑戰就是戰勝自己,唯獨自己是最難戰勝的。有位作家說得好:“自己把自己說服了,是一種理智的勝利;自已被自己感動了,是一種心靈的升華;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種人生的成熟。大凡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

【妙語箴言】

在人生道路上。失敗和挫折是在所難免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走出失敗的陰影,充滿信,也地去迎接生活的挑戰。失敗和挫折並不是最終結局。隻要信心不被打碎。用自己的智慧戰勝自我,就會成為真正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