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素問·大奇論》
(語釋)脈來圓滑流利如丸,浮取即得,重按不可得。這是大腸氣虛所致,到春季棗葉生時而死。
(分析)這一節主要說明“丸滑”脈的脈象、形成機理及預後。“脈至如丸滑”:“如丸”如珠、如豆,均指脈形圓滑而言,為圓點脈,三部脈之間無連接感,相對獨立者,即為圓滑脈,亦即滑脈。“不直手”:“不直手”即文中所說為“按之不可得也”,“按之”即沉取。沉取不可得是指輕取即得,重按則無,是指浮脈而言。根據“脈至如丸滑”和“不直手”來看,丸滑脈當為脈形圓滑、脈律較快、脈位極浮的一種脈象。如果在久病患者中凡見浮者均為逆象,是氣脫、精脫、血脫、液脫的脈象,故為死脈。“大腸氣予不足也”:這一句話明確了“丸滑”脈是由大腸氣虛所致。肺與大腸相表裏,大腸氣虛,肺氣亦虛,肺氣虛則皮膚不固,皮膚不固則陽氣外泄,陽氣外泄則脈浮,文中所言“不直手”,即指浮而言。凡虛證、久病而見浮者為逆象,所以說“棗葉生而死。”“棗葉生而死”:春天棗葉萌生,生發旺盛的季節,人體的發散作用增強,陽氣更為外泄不收,易使此證惡化,所以說:“棗葉生而死”。大腸的功能屬脾土,棗葉生為春,春為木,木克、土時,即棗葉生時,土受木克、時,病情危重。
三十二、“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素問·大奇論》
(語釋)脈來好像草木之花,輕浮虛軟,其人驚悸不安、虛煩、耳鳴,是小腸氣虛所致,季秋而死。
(分析)這一段說明“華脈”的脈象、機理及預後。“小腸氣予不足也”:此言小腸氣虛、心與小腸相表裏,小腸氣虛影響於心,則心氣也虛。心主神明,心氣虛則驚悸不安,故“善恐”;“心氣虛則虛煩而坐臥不安;心病反侮其所不勝則腎精虧,腎精虧則耳鳴。心氣虛則脈細數無力。此為一般的心神衰弱證,如果出現數細而浮的脈象則為逆象,為五脫之證,故曰至秋末而死。
三十三、“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素問·平人氣象論》
(分析)三部九候之脈相失,脈率極快,難以計數者死。“不可數”,心髒功能衰竭的脈率,極快故死。
三十四、“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髒相失者死”。
(分析)脈與髒腑之病證相逆,故死。
三十五、“中部之候相減者死”。
(分析)中部的脈弱於上部和下部者,為死候,因為中部主中焦,中焦為脾胃,脾胃減弱,故為死候。“目內陷者死”,氣血竭、汗、吐、瀉液涸亡津之候。
三十六、“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如是者,從則生,逆則死”。《素問·通評虛實論》
(分析)腎陽虛之水腫證,脈“急大而堅”,“急”數急脈;“大”,脈形虛大;“堅”,實之義。若四肢轉溫,為陽氣恢複,脈證相從,從則生;如四肢不溫者,數急而大是病進之兆;“堅”實是邪盛之兆;陽氣不複,邪氣亢盛,脈急而實大,故為逆。
三十七、“脈虛者,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素問·通評虛實論》
(語釋)血少不充盈則脈虛而浮,不會是沉而有力,像這樣的病情,見滑脈則生,如果見澀脈則為死候。
(分析)“脈虛者”,脈虛者是指經脈中血少,不是指脈象。“不象陰也”,當指證候言。本篇的主要論題是“虛實”,故有脈、有症、有病機。脈虛者,得滑脈則生,得澀脈則死。脈虛者,是血虛、血脫之證。見滑脈是脈的充盈度尚可,雖有血虛、血脫,不是重證;如見脈澀,澀為遲細之脈,是血虛、血脫之重證。故前者預後良好,後者預後危重。
三十八、“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何如?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素問·通評虛實論》
(語釋)寒氣突然上逆,血脈中氣血飽滿,充盈度增高而形成實脈,其預後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實而兼滑者生,實而見逆脈者死。
(分析)本段說明了外感寒邪可形成實脈,以及實而滑和實而逆的預後。“寒氣暴上”:外寒侵犯於人體的上部。暴,在《內經》中多指外感性的疾病,或指突然發作的疾病。區別於慢性病和多次發生的疾病。故“寒氣”,當指外寒。“上”,有的解釋成為“逆上”或“上逆”,這種解釋與文理尚可,與醫理卻不通。此處之“上”字,當部位講,指外來的寒邪,侵犯人體的上部位。“脈滿而實”:血脈中氣血飽滿而形成實脈。寒主收引,寒邪作用於血脈使血脈收引、緊束,血管因此而呈緊束狀態,變得狹窄,脈中的氣血也因此而比正常時充實,充盈度相對增高,因而形成實脈。“實而滑則生”:滑為滑脈,滑脈是一種脈率較快、充盈飽滿、脈律均勻的一種脈象,實滑脈,即脈實而滑,有胃氣的脈象,預後良好。“實而逆則死”:逆,指出了逆象,逆象可為色、舌、症,也可為脈。在脈象方麵,沉實而牢,如指彈石之無胃氣的脈象,預後危重。在證候方麵如本篇後有“何謂從則生,逆則死?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三十九、“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靈樞·終始篇》
(語釋)氣口脈極盛,脈形粗大,脈率疾數,名曰溢陰證,溢陰證為陰盛於內,陽不得入,此名內關,內關是內外格拒不通的證,內而不得出,外而不得入,故曰死。
(分析)氣口為陰,人迎為陽,氣口脈且大且數,陰盛之脈,人迎脈且數而較短小,陽閉之脈,陰寒盛於內,氣血閉而不出,故陽部脈短而小,陰部脈盛而大,陽閉陰盛。且數:數脈,數脈當氣口、人迎同為數脈,數脈當主熱,如為熱,定為熱被阻塞拒於外而不得入,形成內關不通。或者是陰寒內盛,寒主凝滯,凝滯則痛,劇烈疼痛,其脈也會數而大,可見“且大且數”之脈。且大且數,氣機不通,故為重症。
四十、“熱病七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幹。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靈樞·熱病篇》
(語釋)發熱七八日,脈微細(微小脈,即微細脈),尿血,口幹,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分析)發熱七八日,已是外感發熱的危險期。《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從時日看正是危險期;熱盛而脈微小,為邪熱盛而正氣衰,是危證;小便血,傷血;口中幹,傷津,津血同傷,已成兩死證。陽氣亡而脈微,津血傷而脈細,邪氣盛而發熱,危證、重症、死證。如見代脈,為脈有久長之止歇,元氣大衰,死日更速。前者一日半死,後者一日死。
四十一、“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複熱,勿刺膚。喘甚者死”。《靈樞·熱病篇》
(語釋)發熱,已汗出,但脈仍為數急,體溫又升高,不要針刺其表。脈如果出現疾數之脈,死。
(分析)“而脈尚喘”和“喘甚者死”的分析:馬蒔說:“喘則正氣虛”,又說:“而今反喘,且複熱。熱則邪氣盛,喘則正氣虛,勿刺其膚,刺之無益也。若至於喘甚,則必死矣。”“喘甚者死”,是指脈數之、氣喘甚者死。發熱與汗出,發熱而不汗出為逆,熱不得散,逆證。發熱而汗出,有二種結果,一是汗出而熱退脈靜,其病愈。二是汗出而熱不退,脈疾數。此是邪熱甚,正氣已傷,津液將亡,常可亡陰而死。
四十二、“熱病七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靈樞·熱病篇》
(語釋)發熱七八日,脈不躁不數,但熱不散,新見數脈,後三日,如發汗,汗出熱散,當熱退病愈,三日不汗,熱不得散,或已亡津而不能作汗,四日死。
(分析)發熱七八日,脈不躁,脈證不相應,另有陽虛之證,陽虛為寒,寒則不躁,如脈沉遲無力。之後又見數脈,脈證相應,後三日如汗,則邪熱可散,三日不汗,可有二種病情,一是正氣不能與邪熱爭,不能爭,故不汗而竭;二是無津作汗,津液已亡,不能有汗,或有汗也是汗出如油,量少黏稠。在溫病後期常有此證。現代因可及時輸液補液,此種死證已不存在。
四十三、“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靈樞·熱病篇》
(語釋)發熱,汗出,脈洪大而數疾,此陰竭之脈。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熱退,脈平和,則生。
(分析)發熱,傷津,耗氣;汗出,傷津,耗氣,津液是氣的載體,故出汗傷津,傷津則耗氣;脈躁盛,脈躁,躁動,指數脈;“躁盛”指脈大而疾,疾為疾脈,亡陰之脈,大則病進,邪氣亢盛,津液枯竭,病進而惡化,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