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是診脈的部位,脈波是在心氣推動下動脈的擴張與收縮過程形成的一個好像是動態三角形的一個波形,是脈象的基礎。常脈是指正常的脈象,本章主要介紹和論述寸口、脈波和常脈的內容。
第一節寸口
寸口,又名氣口,亦名脈口。《內經》把寸口已作為診脈的主要部位了,因為在寸口才能分辨出28種脈象的變化來,脈位、脈形、脈率、脈律、脈之充盈度,以及胃、根、神可反映的部位,寸口與五髒六腑,上、中、下三焦有密切的關係。寸口為中動脈,這裏診脈比在大動脈和小動脈上診脈顯得更方便、更準確、更能診斷出氣、血、津液的盈虧、五髒六腑的盛衰、十二經脈的順逆,以及脈象中的胃、根、神和脈力、脈位、脈形、脈率、脈力、脈律、脈的充盈度,寸口是理想的診脈部位。
一、寸口的部位寸口位於橈動脈橈骨莖突約一寸長之段,《脈經》曰:“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口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三陰三陽。陽生於尺,動於寸,陰生於寸,動於尺。”魚際,腕橫紋處。尺,謂從腕後紋(腕橫紋有二,近魚際掌者為前紋,近尺者為後紋),孫思邈說:“從魚際後紋卻還度取十分之一則是寸。從腕後第二橫紋至尺澤穴(肘中)為一尺,寸口即是取其至腕後第二橫紋處之1/10,即約一寸長之橈骨小頭部位。橈骨位於前臂外側,上細下粗,下端外側有向下突出的橈骨莖突,橈骨莖突形成一個較為寬廣的骨麵,橈動脈末段循行其上,診脈時可把橈動脈按壓至骨麵上,從而可分辨出各種脈象來,成為一個很理想的診脈部位。橈動脈為手太陰肺經,《難經·一難》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髒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十二經脈中每一條經脈的循行過程中都有一處或多處可捫到脈搏的部位,凡是可捫到動脈跳動的部位都叫動脈,所以說:十二經皆有動脈。滑壽曰:“大抵手太陰之脈,由中焦發出,一路直行兩手大指之端。”《素問·三部九候論》說:“中部天,手太陰也。”《難經·一難》說:“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我們從《內經》、《難經》的記載中和古代醫家的注解中明確可知手太陰肺經之尺澤至寸口段,即橈動脈。
二、寸口的陰陽以左手與右手分,左手的寸口脈為陽,右手的寸口脈為陰,以寸口的寸、關、尺三部脈分,寸脈為陽,尺脈為陰,關脈居中,有升有降,有陰有陽,變化較大。
(一)左為陽名人迎,右為陰名氣口左手的寸口脈為陽,名叫“人迎”,右手的寸口脈為陰,名叫“氣口”,或叫寸口。馬時說:“蓋右手寸部曰脈口,左手寸部曰人迎,持其脈以診之,則陰陽諸經之虛實平否,皆可奉天道以知之矣。”張誌聰說:“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以候三陰三陽之氣。聖人南麵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左東而右西,天道右旋,地道左遷,故以左候陽而右候陰也。”崔紫虛《四言舉要》曰:“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左寸為陽,右寸為陰,左寸為人迎,右寸為氣口,左寸大於右寸,人迎盛於氣口,陽氣盛,陰氣衰;右寸大於人迎,陰氣盛,陽氣衰。左寸為陽,主腑證、陽證;右寸為陰,主髒證、陰證。男左女右,男為陽,左寸盛大,女為陰,右寸盛大。《脈經》說:“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順男,右大順女。”“陰病治官,陽病治腑。”官,指五髒,陰病治官,即陰病治髒,陽病治腑。左為陽,右為陰,左手脈盛於右手脈者,是陽盛於陰,《脈經》記載,孕婦左手脈大於右手脈者為男胎,右手脈大於左手脈者為女胎,左脈盛大,病在髒,為陰;右脈盛大,病在腑,為陽。人迎脈也有認為是陽明經的人迎穴處動脈,位於喉結兩傍頸總動脈處。
(二)寸、關、尺分陰陽寸口分寸、關、尺三部脈,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寸部為陽,尺部為陰,關部是陰陽出入的中樞。《難經·二難》說:“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尺部脈主下焦,下焦者,陰也;寸脈主上焦,上焦者,陽也。中焦者,陰陽升降之部也。寸脈浮,陽也;尺脈沉,陰也。寸脈盛於尺脈者,陽盛於陰;尺脈大於寸脈者,陰盛於陽。尺脈與寸脈是診脈時有分剛柔、別陰陽的作用。尺脈主下焦,下焦為陰;寸脈主上焦,上焦為陽。左手脈為陽,右手脈為陰;寸脈為陽,尺脈為陰。
三、寸口脈外周氣、津液、脂肪對脈象的影響橈動脈外周常有氣、津液、脂肪等。此三者通常在脈外的肌腠之間,對血脈有保護、濡養和溫煦作用,又是維持脈內血液與脈外津液平衡和溫煦血脈,保證脈中血液正常流動,以及使血脈柔軟有彈性擴張有餘的基本條件。在患病過程中,脈外的氣、津液和脂肪增多或減少,都會引起脈象的變化。
(一)脈外氣的盛衰及其對脈象的作用體表之脈外主要是衛氣。衛氣增多則脈中血熱,血脈鬆弛擴張,是形成洪脈、大脈等脈象的因素。衛氣向外發泄,推動血脈上浮,使脈位升高,並有飄浮感,形成浮脈,如果是元氣外泄則形成散脈。相反,如果脈外氣少,氣少則寒,寒則脈收縮,故見緊脈、弦脈;寒脈則呈緊束狀態,擴張受到限製,故多沉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