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的重吸收是指腰椎間盤突出症(Lumbar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未經手術治療、化學融核、椎間盤鏡髓核(NP)切除等治療而發生的突出椎間盤的消失或縮小。自Guinto於1984年首次通過CT 觀察到突出腰椎間盤的重吸收現象起,至今國內外有關腰椎間盤突出後重吸收或縮小的研究和報道日益增多,諸多學者對重吸收的時間、特點以及機製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這為非手術治療LDH 提供了可靠的理論與臨床依據。
一、最新病例報道
2013年Kim 等報道3例重吸收病例,1例L2/3破裂型巨大突出患者在排除馬尾神經壓迫症狀後予保守治療,2年後複查MRI見突出椎間盤完全吸收,1例L3/4遊離型髓核在9個月後複查發現大部分吸收,最後1例L2/3遊離型髓核在2個月後複查發現完全吸收。2012年韓鬆等報道2例青少年L4/5椎間盤突出病例,予保守治療後分別與2個月及5個月發生重吸收;2011年Michael等報道,1名腰背疼痛伴L5神經根症狀的患者經MRI診斷為L4/5巨大椎間盤突出,在保守治療6個月後症狀消除,複查MRI示突出椎間盤大部分被吸收。2010年Sung HNP下垂約1/2椎體高度且壓迫左側L5神經根,在6個月的保守治療後大部分吸收且無神經根症狀。2009年Chang
別在保守治療後30個月、14個月發現重吸收,1例完全吸收。
二、腰椎間盤突出後重吸收的病例特點
由於LDH 的手術指征、適應證及手術時機仍存有爭議,因此對於沒有進行性神經症狀加重的患者可以首先選擇保守治療。近些年來,重吸收的報道日益增多,這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
2012年Orief等報道了128例頸、LDH 住院病人中6例在非手術治療後3~6周消除根性痛症狀,並在其後4~9個月隨訪中通過MRI複查證實發生了重吸收現象;2011年Rapan等報道2例重吸收案例,其中1例在12個月後突出椎間盤完全吸收並在24個月後複查MRI顯示並未複發。2010年Martínez等在一年內通過MRI發現37例重吸收案例,其中33例發生在腰椎段,3例發生在頸椎段及胸椎段1例。Nozawa等在對1例L4/5巨大椎間盤突出患者保守治療3個月後發現突出物完全消失。Autio等對因椎間盤組織突出致坐骨神經痛患者行多次MRI掃描,結果顯示發病2個月內突出椎間盤組織重吸收現象比較明顯。因此突出椎間盤發生縮小或者完全重吸收的時間為發病後的2~12個月,且前6個月為重吸收的活躍期。
Ahn等發現遊離型最易發生重吸收,其次為經韌帶型,這可能是由於HNP突破纖維環、後縱韌帶後進入硬膜外腔接觸血運而造成的。Benoist同樣認為,完全暴露於硬膜外的遊離型和破裂型突出較膨隆型和突起型吸收明顯。由此可見,椎間盤突出後的重吸收或縮小多見於破裂型。纖維環破裂、HNP組織接觸血運是產生炎性反應、免疫反應、組織降解等一係列複雜生化反應的條件。椎間盤突出越大,HNP在椎管內遊離越遠,與血供接觸麵積越大,發生重吸收的可能也越大。
三、腰椎間盤突出後重吸收的機製
通過回顧以往的研究,目前對於重吸收的機製還沒有明確,但現有的報告或許可以提供一些啟示。椎間盤突出後引發炎症反應及自身免疫反應,炎性細胞吞噬椎間盤組織碎片、自身免疫係統引發免疫溶解;在炎性反應過程中產生的金屬基質蛋白酶(MMPs)對突出椎間盤基質分解;新生血管誘導單核吞噬細胞係統(MPS)的單核細胞侵入突出物組織內及促進炎性細胞的浸潤,通過炎細胞吞噬及免疫反應使突出HNP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