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要重視對椎間盤突出後重吸收現象的研究(1 / 2)

腰椎間盤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學術界對本病的研究廣泛而又深入,但又不斷萌生出很多新問題令人懸而未決,如腰椎術後失敗綜合征、椎間盤突出後的重吸收、椎間盤鈣化、椎間盤源性腰痛和孤立性椎間盤吸收等。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和解決。

一、研究突出椎間盤的重吸收有待重視

1934年,Mixter和Barr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累及椎管的椎間盤破裂》的論文,首次提出腰椎間盤突出是腰腿痛的重要原因,從而開創了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手術治療新局麵。半個多世紀以來,手術一直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並且手術操作本身也在不斷改進發展之中。但是隨著對本病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已清楚地認識到,手術治療並非根治性療法和治愈性療法,而且後者還會帶來一些新的臨床問題。迄今為止,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仍以非手術療法為主或臨床首選。

1990年,Saal在Spine雜誌發表了《腰椎間盤突出症非手術療法的自然病程》,首次通過MRI和CT前後對比觀察發現,腰椎間盤突出後不經外科手術治療可以被自發性吸收(spontaneousre sorption),這種重吸收並非以往所認識的那種物理性的複位或回納。腰椎間盤突出後重吸收現象的重要發現,為研究非手術療法特別是中醫中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提供了新的探索領域。

為此,筆者1998年率先在《中華骨科雜誌》發表了《腰椎間盤突出後的自然吸收及其臨床意義》一文,介紹了國外對突出椎間盤重吸收現象的影像學觀察及其機製研究的新進展。其後10多年來,國內《中華骨科雜誌》、《中國脊柱脊髓雜誌》、《中國骨傷》等也有關於頸腰椎間盤突出後重吸收現象的臨床報道。2014年北美脊柱外科學會(NASS)循證醫學臨床指南發展委員會下屬的腰椎間盤突出神經根病工作組,即Kreiner和Hwang等24位美國研究腰痛的醫學專家對現有的臨床醫學證據進行了總結和歸納,他們在The Spine Journal雜誌聯合發表的《腰椎間盤突出症神經根病的臨床診療指南》中指出,腰椎間盤突出多可發生縮小或消退,很多研究顯示隨著椎間盤突出程度的減小,臨床症狀得到改善。我們在臨床上也發現,有些原來被認為有絕對手術指征的破裂型突出甚至是巨大破裂型突出的患者,經過中醫中藥等非手術治療出現了重吸收而免於手術治療。這既節省了患者的經濟開支,又減少了患者的身心痛苦。

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更深層次的問題仍有待我們去探索。因為對腰椎間盤突出後重吸收的研究,國內文獻報道的數量要少於國外的文獻報道。而且,一些隨訪資料表明,國內報道重吸收的發生率要低於國外的報道。為什麼會出現重吸收?是髓核的吸收還是血腫水腫的吸收?它的機製?出現時間?中醫藥對重吸收的影響?甾體和非甾體類藥物對吸收機製的影響?特別是如何通過有針對性的幹預,觸發或激活重吸收的有效途徑和機製環節,使其從臨床“少見現象”向“非少見現象”轉化?從不可能發生向可能發生轉化?目前還是問題多於答案。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源於我們對它的不重視,不認識甚至是不屑一顧。當然,對突出椎間盤重吸收的研究,具有挑戰性和艱巨性。而科學研究的價值就在於,即使前麵此路不通,但也要去探險求真,向“不知道”進軍。即使無功而返,證明此路不通也是科學研究的目的之一。而多數新發現,往往正是在突破了大多數人認為的“山前無路”的思維模式中產生的。

二、研究突出椎間盤的重吸收意義重大

現有研究進展表明,椎間盤突出後的重吸收有很多機製參與,其並非是一種機製在單獨起作用。所以,我們要唯物地研究椎間盤突出後重吸收現象和機體內在的關係,進而不斷揭示該事物內部的本質。筆者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發現,有一部分患者在接受中醫藥治療後出現了突出椎間盤的重吸收現象,並且發生重吸收的概率和程度高於單純服用化學藥物者。因此,在研究重吸收機製的基礎上,積極尋找中醫藥促進重吸收的有效措施及其方法意義重大。如能以此促進重吸收,來達到緩解甚至治愈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目的,將對骨傷科臨床產生巨大的影響。千百年來的臨床實踐證明,中醫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多數病例可有良好的療效。但有時仍存在著因病因病機不明、防治水平不高、治療機製不清而致的療效不甚理想等困惑與難點。基於此,對以往中醫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療效機製的分析,除傳統的已知的認識外,是否還有重吸收的作用,需要重新定位去認識思考,這也正是我們要不斷探索與不斷研究的目標。對中醫藥療效機製的解釋,不僅要認同於已知的,而更要探究於未知的,因為臨床的提高依賴於我們對未知的不斷認識,不斷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