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的十大原因
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蜀漢相對東吳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諸葛亮善於治國是曆史上所公認的,在三國之中蜀國也是相對治理得最有條理的。在複雜的對峙紛爭中似乎不應該在東吳之前滅亡,所以我們有必要在這裏討論和分析一下蜀漢在三國中最先滅亡的各種深層次的原因。
1、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漢朝末年的時候,當時漢朝長達400年的曆史還是深入人心的,漢獻帝還是一麵很重要的旗幟,曹操抓住了機會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了中國的北方。而劉備就是憑借著自己漢室宗親的特殊身份和“興複漢室”的口號而起兵,並且先後取得了荊州和益州。曹丕是公元220年篡漢建立曹魏政權的,劉備是夷陵之戰後公元223年在白帝城去世的,這些事件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的時候已經過去四十多年了,所以到了蜀漢後期的這個時候,人心的向背,已不再思漢,蜀漢政權建國之初的這個優勢早已是不複存在了。
2、關羽丟失荊州和夷陵之戰的慘敗,造成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無法實現其偉大的戰略意圖,從此蜀漢政權由鼎盛時期開始走下坡路了,雖然諸葛亮和薑維等人後來苦力支撐蜀漢的局麵,但這已經為蜀漢政權40多年後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其實孫劉聯盟一直是曹操最頭疼的一件事情,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到公元219年孫權成功的偷襲荊州為止,這10年時間是孫劉聯盟的蜜月期,孫權把戰略要地江陵借給了劉備,同時把妹妹也嫁給了他。而曹操則經常被打的東西兩線不能相顧,劉備最後能順利拿下漢中,和孫權出兵合肥牽製曹操的主力也有很大關係。如果我們大膽的假設當年關羽在襄陽水淹七軍,震動的曹操險些準備遷都的時候,劉備率益州之眾出兵秦川,孫權則率江東之眾出兵淮南和徐州,這樣東西萬裏全線出擊,彼呼此應、乘銳助勢、蠶食曹魏,完全可以達到中原震動、人心思變的局麵,曹操要同時應付幾路大軍那就真的是很危險了,這也正是諸葛亮的隆中對要達到的戰略效果啊。可惜這個時候孫權的私心壞了大好局麵,趁關羽主力和曹操鏖戰襄樊的時候出兵從背後偷襲了荊州,並且殺害了關羽父子,破壞了孫劉聯盟。在這裏順便說一下,夷陵之戰表麵上是東吳取得了勝利,從此確立了三足鼎立的地理形勢。但實質上是吳蜀兩敗俱傷的一場戰爭,造成了蜀弱吳孤的局勢,曹魏確立了相對吳蜀的絕對優勢局麵。
3、雖然益州是當時漢末十三州中最大的州之一,而且地勢也是最為險要的,但蜀漢的統治區域卻隻有這一個州,當時東吳占有東南的揚州、荊州和交州三個州,而曹魏擁有北方的九個州,所以蜀漢政權是三國之中最為弱小的。中華文明的精髓和發源都在北方中原地區,而益州卻是相對落後的地區,所以蜀漢政權無論從人口、資源、軍力、人才、後備等等方麵,實力都遠遠的不如占據經營中原地區多年的曹魏。在這裏我們就僅僅從兵力上進行一下比較,蜀漢全國的軍隊加起來隻有不到10萬人,僅僅是曹魏總兵力的五分之一,而曹魏直接出兵征討蜀漢的就有近20萬大軍。另外我們從中國曆史的規律上來看,除了朱元璋的明朝之外,也基本上都是由北而南統一全國的。
4、蜀漢後期由於地方偏於西垂相對閉塞,初期建國時候的人才到後期又逐步的凋零了,出現了嚴重缺乏人才的局麵。所以也就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樣的成語。而曹魏地處中原地區地大物博,人才是一代接著一代不斷的湧現,所以無論是在人才的質量還是數量上,曹魏都遠遠的超過了蜀漢。諸葛亮用人和曹操的區別在於,他很注重人才的品德,甚至重德要超過重才,所以諸葛亮提拔的人才政治上幾乎都很清廉,但很少是一流的人才。另外蜀漢政權中類似魏延和李嚴這樣被殺和被廢的人才也不少啊。其實大家都知道郭嘉的生活作風就不是很好,曾經被朝臣陳群所檢舉,但曹操就是不拘一格的提拔和重用他,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另外諸葛亮和劉備都很重用荊州入川的舊部和一些外來的人才,比如諸葛亮去世之後掌權的蔣琬、費禕都是荊州的舊部,而薑維是涼州人。沒有很好的開發和培養益州土著的人才,這不僅造成後期人才的缺乏,而且還造成了內部很深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