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正定,乃古真定國舊都,雖經數千年滄桑,舊貌新顏共存,文化脈絡清晰,乃是中華大地之極品,曆史變遷之活化石。龍兆庭先生有詩《古城吟》但說正定文化底蘊深厚、煥發曆史青春的:
城新未沒古城樓,
不盡風流揚九州。
回望隋唐佛有寺,
宏觀曆史僧無憂。
改朝換代子龍醉,
鬥轉星移球聖吼!
滹沱河邊景色好,
萬紫千紅水重流。
知正定者,必知老先生詩中之意:城老古風不減,曆史名人薈萃,供奉大佛之隆興寺乃國之名刹,曆史文物豐厚,代代香火傳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主政正定的習近平引《紅樓夢》劇組於大佛寺左翼造寧榮二府,其舊製與現代文明巧融一體、和諧共榮,是中華複興之路的一朵奇葩——“萬紫千紅”,盛世也。“水重流”,乃幹涸已近半個世紀之滹沱河重注太行之水也。此一舉,古城正定與新興都市之省城石家莊資源共享,交相輝映:有山有水,有舊有新,高樓大廈與平川相得益彰,農村鄉鎮與城區互補騰飛……龍先生如何不感動?
——做文章的,那龍兆庭晚清已是而立之年,如何會有共和國改革開放後之詩作?
——看官!人之有壽,不外乎遺傳、環境、動靜相宜和心胸豁達幾大因素。龍老先生曾為追求名利而奔波,得勢一時而瘋狂,所幸懸崖勒馬,人性回歸,後多積善之舉,為人民所諒解,被政府所器重,參事積極,政協有為,沐浴於新生活,得益於新時代,老有所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故長壽逾百而耳不聾眼不花,古城正定之壽星老也!
——怎的又是正定壽星老?原來,龍兆庭從全國政協文史專員位子退下來後到在石家莊工作的女兒家小住,到正定遊覽,見此民風純樸,文化遺產豐厚,更因為小城生活安逸便利,沒有大都市的擁擠堵塞和喧鬧,是頤養天年的好地方,便和老伴兒用積蓄買下離隆興寺不遠處一座古樸之小院住了下來。這一住就是幾十年。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喜的是老來吃得香、喝得美,早練太極,晚修佛心,依舊手不釋卷、腳不辭路,對中華民族百年滄桑熟讀於心。一日,老先生到普寧寺造訪智真長老。辰時入寺,見有女子跪於經幢前,巳時告辭回家,見其女仍長跪未起,不免生疑,憐憫之心所動,近前問少婦道:“這位女信眾從哪裏來?為何長跪不起?”少婦抬頭望望,見是位慈祥之銀髯老者,便黯然回道:“……為我心儀摯友祈禱。”
“哦?心儀摯友……莫非他有什麼不測?”
“唉!一言難盡。”少婦坦然而訴,“他心高於天,命薄如紙,文不成,武不就,商不遂,工不達,終日爬格子度日,抱詩書而眠,眼看他青春漸漸逝去而一事無成,故代他祈禱。”
龍老先生見此女談吐不凡,想必其友也非愚笨之人,“不得誌者,應有誌也”!龍老先生頓生惻隱之心。誌不可得,或天時地利人和有悖,或好鋼未得其刃,或利益之心太盛……不得而知。於是安慰道:“原來是為友而上香——你既信佛,可知寺廟有門,佛本無門?”
“佛……無門?”女子愕然不解。
“佛無門因無牆——人人皆可佛。佛在心。”
女子麵露尊敬之色,對龍兆庭道:“老先生出語哲理,深悟禪道。您蓄發俗衣,莫非是隱世居士?”
龍老先生微微笑道:“我百歲又得弱冠之壽,也曾經曆生活之苦難,處世之彷徨,亦榮亦恥,有禍有福,腹內五味雜陳,心中是非糾結!後因趨心底之暗,投思想之明,才後半生幸福快樂,越活越有滋味。哦,隻不過一尋常老人而已。”
女子似有疑惑,直把頭來搖,“我不信。”龍老先生哈哈大笑,“我龍兆庭活到這大年紀,已與世無爭,於人無求,何必騙你?”
“不是的老先生!我是說……我不知怎樣用語言表達我的意思……我是說,您有如此高壽又如此健康,怎麼可能曾備受生活煎熬?”
“小同誌請你起來好嗎?”老先生拉一把女子,“跪得太久,會傷及膝關節。起來說話不好?”
女子費了好大力氣才從地上爬起來,腿部和胳膊有些顫抖,好不容易才站穩身形,向龍兆庭深鞠一躬:“謝謝老爺爺牽掛。”
“小同誌,你為摯友祈求什麼啊?”
“我那朋友也算得上有些才華。比如鍾情於著書立說。可是,他運氣不好,或者說不為人賞識。”
“從你的眼神看出,他是你不尋常的朋友是嗎?”
“是……”
“哦——”老先生微微點頭,突然問:“你可以不可以帶你的朋友來見我?”
“見您?”女子若有所思,旋即默默地點點頭。龍老先生把印有聯係方式的名片遞給女子的時候,女子看著名片猛然醒悟:原來老人家是遠近有名的世紀老人龍兆庭老先生!而女子早就看過龍兆庭的文章如《我和祖國一百年》……
“失敬失敬!小女子有眼不識泰山!”女子又驚又喜,“原來是毛主席周總理接見過的龍專員。您的著述我看過。”
“看過我的文章就該知道我剛才講的是實話了。”龍老先生和藹地笑笑,“我是一個犯下過大罪,迷途知返的人,是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教育、鼓舞我走上光明大道,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我願和你的朋友交流,分享什麼是快樂人生,如何?”
“謝謝!我就去說服他!”女子覺得此老人不是敷衍自己。
幾天之後的下午,龍老先生家裏來了一男一女兩個客人,女子——紫雲夫人和她的摯友采風樓主。
“他就是沒有樓的樓主,”紫雲夫人不無調侃地介紹,“我的朋友采風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