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建置
位置境域
雙鶴鄉位於本縣東南部,鄉政府所在地崖下距縣城45公裏。東與光華鎮毗鄰;西與關王廟鄉、管頭鎮相對;北接台頭鎮;南連襄汾縣。
全境境域總麵積180平方公裏。
行政區劃
明清隸東鄉金城裏、上榆裏,清光緒三十三年(1901)隸東北區;民國7年(1918)隸二區(駐牛王廟);民國16年(1927)仍隸二區(更名金城鎮);民國33年(1944)崖下、雙鳳淹隸二區(駐管頭),鶴坡編村隸三區(駐金城鎮);民國36年(1948)3月,民主縣政府設崖下為二區治所,轄8個行政村;民國37年(1949)改設四區(駐崖下)轄8個行政村;1949年,改設三區(駐崖下)轄11個行政村;1953年改設張元堡、鶴坡、橋汾、鐵裏、王府、辛莊、崖下堡鄉,隸三區(駐崖下);1955年撤區,單設崖下、鶴坡、張元、辛莊、鐵裏、王府鄉,直屬縣轄;1956年,合並為崖下、章冠、雙鳳淹3個鄉;1958年7月,劃歸光華人民公社(駐光華)管轄;1961年4月,成立崖下人民公社、雙鳳淹人民公社,與光華公社分治,崖下公社轄12個生產大隊,雙鳳淹公社轄7個生產大隊;1984年,改建為崖下鄉、雙鳳淹鄉,原所轄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2001年3月,崖下、雙鳳淹合並,因鶴坡曾為崖下地區治所,故取名兩鄉一字,謂雙鶴鄉,轄23個行政村,145個自然村。
2008年底,全鄉農戶總數5318戶,戶籍人口24768人,其中男12520人,女12248人,農村勞動力914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137人。 本縣人口第二大鄉。常住居民皆為漢族。
第二節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雙鶴鄉屬石山森林區。地勢北高南低,由南北走向,四梁夾一河一峪構成,東梁有泰山廟嶺、鶴坡嶺,東中梁有周家嶺、崖下堡嶺、棋盤山;西中梁有九龍山、鐵裏嶺,西梁有大頭山。三官峪貫穿於四梁之中自北向南流經襄汾注入汾河,另有相汾溝河彙入豁都峪。最高處泰山廟,海拔1400米;最低處三官廟,海拔1200米,相對高差200米。4條山梁中間2/3部分地勢較緩坦,為本鄉主要耕地。
植被土壤
本鄉植被較好。植被覆蓋率達51.75%,境北林木茂密,灌木叢生。多為針闊混交區、闊葉區、灌木叢區。南境多為人工油鬆林和刺槐林及灌木叢。
境內北部和南部主要為山地褐土(有6種土屬)、粗骨性褐土(有2種土屬)和褐土性土(有2種土屬);中部和南部有少部分為粗骨性褐土(有2種土屬)和褐土性土(有1種土屬)。
自然資源
全鄉土地總麵積259759.4畝,人均占地10.48畝。其中耕地88918.4畝,占總麵積的34.23%;園地356.6畝,占0.4%,林地120088.9畝,占46.23%;牧草地1.43268畝,占5.51%;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4617.5畝,占5.63%;交通用地3881畝,占1.49%;水域占地952.1畝,占0.37%;未利用地16618.2畝,占6.40%。
地下礦藏資源有煤、鐵、石灰石、白雲岩、石膏、耐黏土、高嶺土、磨刀石等;地下、地上的水資源均貧;野生動植物較豐富,多達上千種,果品類有山核桃、柿子、山楂、酸棗、野葡萄、杜梨、沙棘等;藥材類有豬苓、連殼、銀花、蒼術、蓁艽、丹參、山桃仁、黨參等,其中丹參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生動物達200餘種。
環境
20世紀90年代後,雙鳳淹一帶采煤較多,對本地區空氣和水質造成一定汙染,經多方麵綜合治理,空氣質量已達到良好標準。2008年,山西省環保局授予“省環境優美鄉鎮”光榮稱號。
第三節經濟
農業經濟
本鄉農作物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綠豆、穀子;薯類有紅薯、馬鈴薯。2003年,建立萬畝綠豆種植示範園區,成為本鄉一大農業特色產業。2008年,糧食總產量14228噸,比1991年的11957噸增產2271噸。其中,秋糧5150噸。小麥種植麵積39000畝,產量9078噸,是全縣小麥生產第一大鄉。
經濟作物主要有水果、幹果、蔬菜、油料等。水果以柿子為最多,年產量156400公斤。幹果以發展核桃為重點,2001年以來,栽植核桃樹10萬株,其中建園2000畝,地埂1000畝;2008年,產核桃3000公斤。2003年,全鄉興起開發藥材業,當年種植中藥材1000畝;2005年前建起鄉中藥材協會。2008年,產中藥材5000公斤。
本鄉大力發展以牛為主的畜牧業,采勸大規模、小群體”的模式,鄉與村建養牛協會,家家戶戶養牛羊。1900年,建成朝陽養牛場,為全縣首家百頭牛常1994年,全鄉養牛突破1萬頭,在全縣第一個實現“萬頭牛”鄉。2001年全鄉養牛13900頭,戶均2頭,養羊2萬隻以上,戶均4隻。2003年又相繼建成朝龍、南崖2個百頭牛場,發展養牛專業村2個,戶均2頭。牛、羊規模化發展,帶動了規模養豬、養雞及特種養殖的興起,先後湧現出南崖興牧養殖場等典型養殖場6個,湧現出金山、章冠梅花鹿,南崖千隻獺兔,橋汾萬隻美蛙,高家坡10萬隻蠍子、100條毒蛇和肉鴿等特種養殖典型。2008年底,產牛肉193噸,羊肉66噸,豬肉564噸,禽肉24噸,禽蛋331噸。
全鄉堅持春夏兩季大搞荒山造林,營造油鬆、刺槐林2.5萬畝。林木儲蓄量0.1萬立方米。窯圪梁村保留有200年以上1株桃葉衛茅古稀樹。
2008年底,全鄉擁有動力機械17116千瓦,總動力1511千瓦,機引農具923部,機動脫粒機855台,農產品初加工機械26台,灌溉機械19台,農用運輸車900台,推土機13台。2008年,機耕麵積2.7萬畝,機播2.25萬畝,機收1.29萬畝,耕、種、運輸加工初步實現機械化。
工業經濟
1977年,原雙鳳淹鄉開辦首座鄉辦的西溝煤礦。1978年農村改革開放後,雙鳳淹、崖下地區鄉鎮企業迅速崛起,村村建煤礦,村村辦采鐵礦常1985年有企業29個,其中煤礦16座,采礦場13個,年底,完成產值472萬元,利潤49萬元。2000年,全鄉有企業7個,洗煤廠也相繼建立。年底統計,產原煤50萬噸,洗精煤30萬噸,采鐵礦石5000噸,產值達30.05萬元,上繳稅金510萬元。2004年,整合為6座煤礦、5座洗煤廠。2005年,農民楊金祥新建鑫源金屬鎂廠,為全縣第一家金屬生產企業。2007年底,全鄉產原煤603噸,精煤403噸,鎂錠2000噸,完成產值5723萬元,上繳稅金98萬元。
第三產業
本鄉有崖下、雙鳳淹、大坪、張元堡、鐵裏、南崖、蟬峪河7個集市。全鄉有個體商業門店500多個,飯店100餘個,年銷售額300餘萬元。從事修理、餐飲、商貿第三產業人員30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