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與史前時代(1 / 1)

一 地理

中國大地上的遠古人類,最早出現在黃河、長江、遼河流域和西南地區。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地理環境複雜多樣,四境有著天然的地理屏障。西北是高寒的帕米爾高原,西南是世界上最高的喜馬拉雅山,東臨浩瀚的太平洋,北麵有廣袤無際的沙漠和草原,於是自成完整的地理區域。這種情況使得我們的遠古祖先基本上走了一條獨立發展的道路,創造了獨特的中國史前文化。

黃河流域最早得到開發,到了春秋時代,長江流域漸漸同化。珠江流域的中國化已是秦並天下以後的事。《周禮》“夏官司馬”一章可代表戰國時代對於當時地勢的知識,也可代表中國古今的一般知識:就是無論內容如何,形式總是非常齊整的。

《周禮》的成書年代疑為戰國,大致和《禹貢》的成書時代差不多,前者被當做夏禹所定,後者被當做周公所製。書中“夏官司馬”一章將天下分為九州,名稱大致和《禹貢》相同,差別在於《周禮》中有幽、並二州,而《禹貢》有徐、梁二州。體例是分別敘述各州所在;列出本州“鎮山”和川澤,又專列出一個“浸”,浸是有灌溉之利的水體。還列出本州特產、重要家畜和農作物。再特別指出本州人口中男女人數比例。由於它特別列出有灌溉之利的“浸”,實際反映出當時已知分布於各地區的主要灌溉區。這些灌溉區所在,和其他文獻記載以及後世水利發展的情況相符合。這是戰國時對已發展的農田水利的簡要總結,同時也反映了“大一統”思想在當時已經成形。

二 史前時代——石器時代

約兩萬年前,今日中國的西北與蒙古高原一帶正處在舊石器時代,不過那時的中國居民是否為後代華夏民族的祖先,還是疑問。後來漸漸進到新石器時代,今日的河南、山東、陝西、甘肅、遼寧、蒙古各地發現同樣的石器遺物——有孔的石斧、石環、石廚刀等。此外又發現具有中國文化特征的鬲形土器,並且同時發現的人類骨骼與今日華北的人相同。所以新石器時代與後日的中國在血統與文化上大致可說是一體的。

但新石器時代又有自西來的新民族與原始的中國人混合,河南、甘肅、遼寧都發現他們帶來的西方式的彩繪土器。這時許多小部落林立,除漁獵外,簡單的農業已經開始。

三 史前時代——金石並用期

公元前兩千年,中國大概仍在新石器時代。此後漸有銅器,文化進入金石並用的階段。同時土器與骨器也很普遍。文字與曆法大都是此時的產物。農業的地位日漸重要,部落間的戰爭與兼並也日漸嚴重。到公元前1700年左右,夏、商兩部最強,當初夏尤強。最後商滅夏(約前1600),成湯成為中原多數部落名義上的共主。

四 史前時代——宗教

在原始社會,宗教勢力甚大。巫祝階級與統治階級地位不相上下。同時因農業與民生關係重要,各種洪水或幹旱的神話也在民間流行。黃帝戰蚩尤是中國上古神話的典型代表,這場戰鬥十分激烈,涉及風伯、雨師等天神,而風、雨、旱、霧等氣象也成了相互進攻的利器。這則神話不僅涉及古代的祈雨、止雨巫術,還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發明,內涵較為豐富。大禹治水的傳說正是古代先民與洪水鬥爭的反映。

五 史前時代——文化程度之不齊

交通不便,各地開化的先後不一。開化的人占領平原,自稱華夏。華夏民族已進入銅器時代,仍有一部分落伍的人散居山林,隻知使用石器。華夏人稱他們為蠻夷戎狄。東方曰夷,南方曰蠻,西方曰戎,北方曰狄。直到春秋時代仍有這種情形。至於兩種人在血統上的異同,現在無從追考。

夷分布在今山東、安徽、江蘇北部一帶。萊夷在齊的東麵,淮夷分布在淮河中下遊。諸夷中以淮夷最為強大。

北戎、山戎分布在今河北和遼寧等地;薑戎、陸渾之戎本在今甘肅一帶,後來被迫遷徙到今豫西。盡管戎狄和華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這對彼此交往並無太大妨礙,如周王曾娶狄女為後,晉獻公、文公也曾娶戎族女子為妻。

群蠻和百濮居於楚之南。春秋時,楚與晉戰於鄢陵,蠻人也出兵隨楚。濮在江漢之南,或說在今雲南一帶。

狄分為白狄、赤狄和長狄。白狄在今陝西一帶。赤狄分布在今晉東南一帶。長狄之名見於《左傳》,具體情況不詳。

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黃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區。據古書記載,戎狄多為“披發左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