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傳 略
司馬遷《史記》以墨子附於《孟荀列傳》之後,而其文有脫簡。(見拙著《墨學十論·墨子之大略》)墨子之事跡遂不傳。今據孫詒讓《墨子閑詁》、《墨子後語上》、《墨子略傳》,略著其要如下:
墨子名翟,姓墨氏,魯人,或曰宋人。蓋生於周定王時。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魯,墨子學焉。其學務不侈於後世,不靡於萬物,不暉於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作為《非樂》,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無服,氾愛兼利而非鬥,好學而博不異,又曰:兼愛尚賢,右鬼非命。以為儒者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亦道堯舜,又善守禦,為世顯學。徒屬弟子充滿天下。
其居魯,勸魯君尊天事鬼,愛利百姓,法堯、舜、禹、湯、文、武,以百裏取天下,暫卑辭厚幣以事齊。
楚人常與越人舟戰於江。楚惠王時,公輸般自魯南遊楚焉,始為舟戰之器,作為鉤拒之備。楚人以此亟敗越人,公輸般善其巧,以語墨子。墨子曰:“我義之鉤拒,賢於子舟戰之鉤拒。”因說以之交相愛之義。
公輸般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墨子聞之,起於魯,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般,勸以不攻宋。公輸般曰:“不可。吾已言之王矣。”墨子見王。王曰:“公輸般為我為雲梯,必取宋。”於是見公輸般。墨子解帶為城,以褋為械。公輸般九設攻城之機變,墨子九距之。公輸般之攻械盡,墨子之守圉有餘。公輸般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問其故。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楚惠王五十年,墨子至郢,獻書惠王。惠王欲養之,墨子辭。魯陽文君言於王,謂為北方聖賢人,王乃封墨子以書社五百裏,不受而去。
宋昭公時,嚐為大夫,又嚐南遊於衛。昭公末年,司城皇喜專政劫君,而囚墨子。
老而至齊,見大王田和,勸以非攻。齊將伐魯,墨子複欲勸止之。卒,蓋在周安王末年。所著書,漢劉向校錄之,為七十一篇。
以上據孫氏傳略刪改者也。墨子生卒之年,則以梁啟超所考似為較確,梁氏雲:
墨子生於周定王初年,(自注:元年至十年之間,西紀前四六八至四五九)約當孔子卒後十餘年。(自注:孔子卒於前四七九)
墨子卒於周安王中葉,(自注:十二年至二十年之間,西紀前三九〇至三八二)約當孟子生前十餘年。(自注:孟子生於前三七二)
第二節 書 本
《漢書·藝文誌》雲:
《墨子》七十一篇。
畢沅《墨子注敘》雲:
《墨子》七十一篇,見《漢書·藝文誌》,隋以來為十五卷,目一卷,見《隋書·經籍誌》。宋亡九篇,為六十一篇,見《中興館閣書目》。實六十三篇。後又亡十篇,為五十三篇,即今本也。書存道藏中,缺宋諱字,知即宋本。
今將十五卷之目列後:
一)《親士》《修身》《所染》《法議》《七患》《辭過》《三辯》
二)《尚賢上》《尚賢中》《尚賢下》
三)《尚同上》《尚同中》《尚同下》
四)《兼愛上》《兼愛中》《兼愛下》
五)《非攻上》《非攻中》《非攻下》
六)《節用上》《節用中》《節用下》
七)《天誌上》《天誌中》《天誌下》
八)《明鬼上》《非樂下》
九)《非命上》《非命中》《非命下》《非儒下》
十)《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
十一)《大取》《小取》《耕柱》
十二)《貴義》《公孟》
十三)《魯問》《公輸》
十四)《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穴》《備蛾傳》
十五)《迎敵祠》《旗幟》《號令》《雜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