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刻,此次隨袁術一起出征的主要將領和謀士全都悉數的進入了袁術的中軍大帳。眾人向袁術一禮之後,便各自按照官職的大小依次落座。當看到袁術一臉的喜色,但不知是為何而喜。要知道,昨日被呂布以百騎殺的己方損失數千兵馬,讓袁術大怒。對著他們就是一頓嗬斥,眾人敢怒不敢言,迫於袁術的淫威,一個個噤若寒蟬。
主位上的袁術見眾人來的差不多了,臉色的喜色依舊未退,繼而高聲的道:“此時請諸位前來,乃是有件重要的事,需要和各位商量一下。”
於是袁術便將喬玄欲連結,投靠自己,為內應,接應自己的大軍入城,奪取廬江一事說給眾人聽。
袁術一說完,底下眾人便開始紛紛交頭接耳,議論起來。各自反應不一。文臣方麵有的是不信,有的是疑惑,而武將則是大都臉顯喜色。主要是當日見到呂布的勇武,心下畏懼,如果能夠避免和呂布正麵作戰,自是心中暗喜。
袁術見底下嗡嗡的吵鬧聲,當下臉一垮,陰著臉,冷哼道:“你們且看看,此計是否可行?”
這時候袁術的另一謀士徐午,雖然才智不足,但是此人能夠得袁術寵信,也有其過人之處。此人最能察言觀色,也會溜須拍馬。見楊弘沒有率先發揚,又看了看袁術,先是一臉的高興,現在卻是陰著臉,眼珠子骨碌一轉,嘴角輕輕上揚,出列向袁術拱手道:“皇上,微臣覺得此計到可實行。”
袁術正準備發怒,見徐午同意自己的決策,心下一喜,忙道:“哦?文時(徐午的字,杜撰)且先說說。”
隻見徐午清了清嗓子,不急不慢的道:“皇上。微臣以為,那喬玄喬國老乃是這前朝太尉,與皇上的父親、叔父等曾經俱是先帝的股肱之臣。憑借喬玄與皇上之父的交情,對於呂布,喬玄自然是偏向與看重皇上的,此其一也。其二,喬老乃是這廬江世家,在這廬江郡,甚至天下士族中也是德高望重。呂布非士族出身,自是為士人所不喜,也看不起。況且,如果呂布一旦掌權,在世人眼中又是一個董卓。世家大族重視的無非是利益,所以廬江城中的世家也是擔心呂布會損害他們的利益。那喬老定是打著這般想法。其三,主公大軍壓境,那喬老並不是無智之人,定會看到在呂布麵對皇上的大軍毫無勝算的情況下,才會命人暗中連結我軍,以接應我大軍入城,到時候,皇上奪得廬江城,他喬老就是大功一件。在士人眼中名望又會水漲船高,這喬老自然是願意見到的。其四,皇上出聲名門,乃是四世三公袁門之後,乃是天下士人翹楚之首。皇上又是手握重兵,天下有才之士俱是爭相來投,他日必定會問鼎天下,所以那喬老才不遺餘力的行此之計。這四點乃是微臣從喬玄的角度考慮的。最後此計行之與否,全在於皇上。”
這徐午倒也不笨,知道袁術已經相信這喬老欲為內應,接應自己大軍入城這件事了。所以就順著袁術的意思,往下說。但是又怕事後真的自己估計錯了,豈不會招致災禍?所以明麵上並沒有直接說自己同意出兵,而是將決策權交還給了袁術,讓袁術來決定。最後成功了,自己也是勸諫有功,自是歡喜。要是失敗了,自己也好有借口脫身不是。當然最後還有一點就是,自己剛剛說的一方麵是拍袁術的馬屁,另一方麵自己也是認為那喬老會冒著背叛天下士族去投靠呂布。
此次的參軍楊弘在剛才眾人小聲的議論時,就已經細細的考慮清楚了,當下聽到徐午的四個觀點,皺了皺眉,隻因這徐午說的全都是不切實際,泛泛而談。於是出列道:“皇上,微臣以為,此計的真實性還有待於考校。”
“楊卿家不必再言,朕已經考慮好了。決定按照喬玄的接應,率兵攻取廬江。所謂戰機一失,便不可複得。”袁術太想得到大小二喬,見有此良機占領廬江城,又豈可會放過。
楊弘也不知道此計的真實性,見袁術心意已決,歎了歎口氣,不過食君之祿為君分憂,於是再一次的道:“既然如此,不如這般:明日可率先命各位將軍分兵四麵攻城。不過不必全力攻城,隻是讓城內的呂布將所有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軍的攻城上。然後撤去東西南三城門處地守軍,隻留北麵一出軍馬,以窺伺廬江城。接著待得半夜時分,再借著夜色,和喬老聯係,等喬老命人打開南城門時,皇上可將大軍分成四支。令一將領兵一萬,率先入城,再令同時可再令另外兩支軍馬埋伏與城南兩側,以防不測。如果我軍中計,則可接應城內的大軍。待得城內的大軍確定沒有中計之後,在令人通知皇上,然後皇上再命中軍一舉攻入城中。如此可保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