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武裝割據,根據地建在南梁(1)(1 / 3)

先後策劃七十多次“兵變”,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幾度被捕又幾度死裏逃生,深入南梁實地考察為武裝割據尋找根據地;再次打入軍閥部隊,“兵變”在即又遭不測,居然是楊虎城下的命令要槍斃他;獲救後上橫山創建南梁根據地人強馬壯,三路紅軍合編成“西北反帝同盟軍”,打土豪滿載而歸紅紅火火過大年。

劉誌丹來是清官,

他帶隊伍上了橫山,

一心要共產……

這首民歌,唱的是劉誌丹在陝甘邊橋山一帶,建立南梁革命根據地,領導群眾鬧革命的故事。歌詞中的“橫山”,就是橫亙在陝甘兩省邊界子午嶺的橋山山脈,當時的老百姓都把橋山叫做“橫山”。

1928年轟轟烈烈的渭華起義失敗後,劉誌丹先後策動兵運七十多次,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幾度被捕,又幾度死裏逃生。劉誌丹覺得,如果再這樣下去,革命是不會成功的。他認為,陝北也應該要像南方的井岡山那樣,搞武裝割據,建立自己的革命根據地。

1930年10月,劉誌丹和謝子長到綏德合龍山參加中共陝北特委召開的擴大會議,研究如何在陝北開展武裝鬥爭的問題。會議決定繼續進行兵運工作,條件成熟時舉行起義,建立獨立的革命武裝。當時按照李立三“左”傾錯誤路線的要求,成立了“陝北總暴動行動委員會”,由趙伯平任書記,謝子長、劉誌丹分任行動委員會正、副總指揮。但是,由於立三“左”傾錯誤很快就被糾正,在實際工作中,這次會議製訂的暴動計劃並沒有貫徹執行。會議期間,特委曾提議由劉誌丹繼續擔任軍委書記,留在機關工作,但劉誌丹以基層武裝鬥爭更重要為理由,請求仍然回陝甘邊從事兵運工作。特委同意了他的請求,另由北方局派孔祥楨擔任軍委書記。

中共陝北特委合龍山擴大會議後,劉誌丹又回到了保安縣,向黨組織傳達了特委會議精神,研究了擴大革命武裝的計劃。這年秋天,劉誌丹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和馬錫五等人來到南梁進行實地考察,為建立革命根據地做準備。

南梁位於陝甘交界的甘肅省慶陽華池縣。那裏橫亙著子午嶺橋山山脈,當地的老百姓都把橋山叫做“橫山”。這一帶都是深山老林,人煙稀少。劉誌丹等人到了南梁之後,就翻山越嶺,走村串戶,夜宿破窯洞,日鑽老梢林,深入考察這裏的經濟、政治和群眾的生活狀況。他們鑽梢林,爬高山,食野果,飲山泉,踏遍了南梁數百裏梢山,研究南梁的地理環境。從平定川、瓦子川到柳溝,從麻地台川、井岔溝、荔園堡到南梁堡、東華池……劉誌丹走村串戶,訪貧問苦,基本上走遍了南梁地區的每一座大山,每一個村莊。他要為自己的革命武裝、為將來的遊擊隊找一塊理想的根據地。

劉誌丹在南梁一帶的考察工作非常深入細致,無論走到哪兒,都和農民群眾打成一片,就像一家人一樣。他不停地向當地群眾了解周圍的地形,了解哪個山上有幾個村莊,每一個村子裏頭有多少人,有多少條炕,能住多少人。通過一個多月的考察,劉誌丹把南梁這一帶的情況都了解得一清二楚了。所以後來到南梁打遊擊,遊擊隊的同誌們都叫他“活地圖”。

當地的貧苦農民見到了劉誌丹等人,就像見到了久別的親人一樣,對他們的工作也大力支持。南梁平定川有個老楊村,隻有幾戶人家,家家都很窮。有一個老婆婆和她兒媳婦為了招待劉誌丹等人,就瞞著他們,連夜摸黑上山,拔回了尚未成熟的蕎麥,揉下還沒有完全成熟的蕎麥籽,又連夜用鍋炒幹,用擀麵杖碾碎,再用細籮篩過,為劉誌丹做了頓他最愛吃的蕎麥麵條。

劉誌丹事後得知詳情,內心非常感謝,但又深表歉意。可是那位樸實的山區老大娘卻真誠地對劉誌丹說:“隻要鬧紅成了事,把心摘下來也舍得。”這件事後來在陝甘寧邊區傳為佳話。

經過一個多月腳踏實地的詳細考察,劉誌丹得出了一個結論:南梁非常適合建立革命根據地。因為南梁地處陝甘兩省交界處,是個“一腳踏三縣”的三不管地帶,也是敵人統治最薄弱的環節。加上這裏四麵環山,而且都是崇山峻嶺,樹林子也很茂密,還有水,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有利於開展遊擊戰爭。此外,南梁那個地方人煙稀少,容易隱蔽。當地百姓深受壓迫剝削,有著極其強烈的土地要求和革命願望,所以在那兒建立根據地是最好的。劉誌丹終於看中了南梁這塊風水寶地,並堅定了在南梁一帶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