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洞察人性的美醜——心理學經典名言中的智慧(3)(1 / 2)

很久之前,孔雀的羽毛是灰色的,很難看。所以,當孔雀趴在地上的時候,簡直像一塊石頭,根本沒有誰會注意到它。看著別的鳥兒都長著好看的羽毛,孔雀很羨慕,有一天,它想到一個好主意:它們有那麼多漂亮的羽毛,我向它們都要一點兒,再插到自己身上,這樣不就變漂亮了嗎?

於是,孔雀懇求那些鳥兒,都把羽毛給它一些。別的鳥兒們也確實覺得孔雀很難看,心生憐憫,送給它了一些羽毛。孔雀把羽毛都插到身上,竟真的成了隻美麗的大鳥。孔雀在水邊照啊照,高興極了,再一對比別的鳥兒,覺得自己是最美的,於是,它就開始變得驕傲起來,抬起頭,開著屏,趾高氣揚。別的鳥兒都開始討厭它,並報告了百鳥之神——鳳凰,鳳凰決定懲罰它:每次孔雀開屏時,都會露出屁股,讓它在炫耀的同時暴露出最醜陋的一麵。

驕傲的孔雀一開屏,就暴露出了最醜陋的一麵,這對它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很紮眼的大錯誤。因此,雖然說張揚個性,翹尾巴的行為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過分招搖卻並不是一件好事。在為人處事方麵,學會適當地夾著尾巴,才不會讓自己出醜。

做人不能總是那麼張狂,那麼毫無顧忌,該掩飾自己鋒芒的時候,還是要學會掩飾的,蹺著尾巴,難免會成為眾矢之的,而學會夾著尾巴做人,才能在留給別人較大空間的同時,也使自己能夠更好地發展。

在現實生活中,“夾著尾巴做人”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職場生存法則。夾著尾巴,不過分彰顯自己,是有團隊精神的表現。職場上,競爭是在所難免的,但不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要有團隊精神。上述例子中的孔雀尋求了眾多鳥兒的幫助才變得漂亮起來,可說是有“團隊精神”,但最後還是被大家嫌棄,甚至遭到報複。因為它太自私了,不懂得推功攬過,它之所以變美,是別人犧牲了自己一部分漂亮羽毛的結果,孔雀應該適時地表示一下:榮譽是大家的!這樣,大家才更容易接受。越是居功自傲,越會受人輕視。

學會夾著尾巴做人,除了在大事上注意分寸之外,很多小事也是不能忽視的。

在職場上,有些細節還是要注意的。例如,在與人交談時,不管談興多濃,說得有多投機,都不要炫富或是哭窮,富了招人妒忌,窮了招人嫌棄,而且顯得你很虛偽。還有,不管你有多優秀,你的潛能有多大,都不要流露出對他人的不屑。如果讓人感覺到你的不遜,那麼,即使你有非常強的業務素質,也不會被看重。就像那些鳥兒,因為討厭驕傲的孔雀,所以想辦法報複孔雀,在今後的日子裏,即使孔雀開屏,露出金碧輝煌的尾巴,它們也會選擇性“失明”,隻看到孔雀露出來的最醜的屁股,並加以嘲笑。

學會夾著尾巴做人,還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職場中,晉級、加薪、工作調動、人事任免等,這些都會牽動人們本已緊張的神經。適時的控製情緒,會給人沉穩、可靠的印象,而情緒衝動的人則會令人感覺神經質,不成熟。一旦給人留下好衝動、不成熟的印象,不僅影響同事與你的關係,還會阻礙上司對你的提拔和重用。

要達到你的目的,就需忍耐一時的不便。表麵上的柔順永遠比一場衝突更能達到你的目的。

——【中】羅蘭

在生活中,我們不僅僅要學會反擊,更要學會忍讓,因為很多時候忍讓比反擊更能征服對方。培根曾經說過:無論是誰,假如喪失忍耐,也就將喪失靈魂。人千萬不可像蜜蜂那樣,“把整個生命拚在對敵手的一螫中”。反擊,等到的結果可能會是兩敗俱傷,而忍讓才能爭取到更好的崛起機會。

一天,烏龜和刺蝟在河邊玩耍,被一隻老狼看見了。那老狼饞得直流口水,心想:這兩個小東西,真是不錯的餐前小點心。老狼悄悄爬到它們身後,然後猛撲上去,烏龜嚇得把頭、腳和尾都縮進了殼裏;刺蝟嚇得把身體縮成一團。

老狼先向烏龜撲去,它抱起烏龜狠狠地咬了一口。“哎呀!好硬啊!”。老狼的牙齒被崩掉了一顆。它捂著嘴,痛得直蹦。老狼一轉身,又向刺蝟撲去,剛抓起刺蝟,它的爪子就被刺蝟刺傷了。老狼痛極了,瘸著腿走了。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要生存就必須具備求生的本領,既要覓食,又要自衛。在自我保護方麵,有兩種動物——烏龜和刺蝟的習性最有代表性。烏龜遭遇外力幹擾,受到威脅時,會把頭腳縮進殼裏。它不會反擊,隻求自保。而刺蝟呢,一受到外力幹擾,就會豎起全身的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同是自衛行為,烏龜和刺蝟所采取的方式是如此不同,烏龜不會傷人,但刺蝟會傷人。

在社會生活中,競爭激烈、殘酷,人的世界比動物界要複雜得多,人們自然難免遇到外來的侵害,這就需要進行自我保衛。自衛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處理方式會導致不同的人際效應。

需要強調的是,人際紛爭不是誰吃誰那麼簡單,多一點忍讓和遲鈍,也許就風平浪靜了,就像烏龜,緩慢、遲鈍,自衛而不傷人。烏龜的這種行為和性格特征,在心理學中有個相對應的名詞——鈍感,它與“敏感”意思相對,詞性相同。而日本著名作家渡邊淳一的以“鈍感力”為書名的雜文集告誡我們,“鈍感”相對敏感而言,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過於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傷害,而鈍感雖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麵印象,卻能讓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煩惱,不會氣餒,鈍感力恰似一種不讓自己受傷的力量。在各個領域中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內心深處一定隱藏著一種絕妙的鈍感力。他還表示自己早在二、三十歲時就感到鈍感力的重要,“這個世界不過是一場生存遊戲,所以必須要有頑強的意誌。而要保持或者加強自己的生存能力,鈍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與其有銳利的敏感度,不如對於大多數事物不要氣餒,這股遲鈍的頑強意誌,就是得以生存在現代的力量,也是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