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兒今天讀什麼書啊’。蔡邕對著皇甫傑問道。蔡邕看著眼前的孩子很是滿意,本來2年前就要回陳留老家的,可是皇甫嵩以教導未來女婿,為借口,叫蔡邕留在了雁門郡教,皇甫傑讀書。
教了幾個月後年三歲的皇甫傑表現,聰慧,什麼書教了一遍基本能理解裏麵的意思。經常還能舉一反三,特別是書法,小小年紀字寫的還真不錯,快能趕上一般的大儒了。老懷大慰。得賢婿如此更要好好教導。
皇甫傑,當然也知道家裏已經幫他和小蔡琰定了親事,歲數一到便要結婚,當他知道這個事別題多高興了。蔡琰可是美人,還是出了名的才女,出生又好。這樣的女人放到現代肯定是白富美。
‘回蔡伯伯’我今天讀的是《孝經》。
‘那你說說《孝經》主要說的是什麼,’蔡邕問道。
皇甫傑;‘在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孝經》還把封建道德規範與封建法律聯係起來,認為“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還指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係與為封建專製君主服務聯係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該書還根據不同人的等級差別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天子之“孝”要求“愛敬盡於其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驕,高而不危,製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製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則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是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
‘沒有想到,你小小年紀,就能把《孝經》研讀的怎麼深,不簡單啊,真是不簡單。以後肯定會成為一代名士,大儒的’。蔡邕順了順小吧的胡子,滿臉欣慰的神色說道。
小蔡琰,也滿臉佩服。
‘蔡伯伯過獎了,小侄獻醜了’。皇甫傑;心裏在想,還名士,大儒,馬上就是亂世了,讀書有什麼用,百無一用是書生。到時候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www.biqi.me比奇中文網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