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萊姆是紐約黑人聚居的地方。南起中央公園,北至哈萊姆河路,西起莫寧賽德公園,東到五號大街;這座城中之城,是個充滿魅力的獨特天地:哈萊姆是我的家。

我住在羽村鎮,麵積有九點八平方公裏,是個在萬分之一的地圖上才好容易能寫上的小鎮,它的南邊有多摩川的河水從這裏流過。

我奶奶家在河北省棗強縣北流常村,是鄉政府所在地。每逢三、八趕集,即舊曆每月逢三逢八,人們從四麵八方來到流常村趕集。

自古以來,博聞強記,過目成誦被視作智力超群的象征,那些天才偉人的超人記憶力也常令人驚羨不已,當今科學表明,每一個正常人的大腦,在構造上並無多大差異,之所以有“天才”、“凡人”之分,其原因就在於能否將自己大腦的功能和潛能充分地運用和挖掘出來。這裏將要談到“Ss”形象控製法就是一套開發大腦功能,集中注意力,提高記憶力的有效方法。它主要包括形象控製法和形象益智功。我在寒假中讀五角叢書——《開發人的右半腦》時了解到這一學習方法,覺得很好,它可以幫人們提高記憶力,以便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裏,特向同學們介紹。

我是啄木鳥,生活在樹林中,人稱“樹木醫生”。我有銳利得像把鑿子的嘴,它有個漂亮的名字叫“啄”;我的腳有四隻腳趾,二三兩趾向前、_四兩趾向後,便於抓住樹幹;我有鋼硬的尾羽,啄木時用它撐著樹幹,像坐在椅子上似的,舒適極了。我每天能啄木五六百次,但一點也不頭暈,因為我的頭部有強大的肌肉組織,頭骨由致密的骨密質和疏鬆的骨鬆質組成,即能防震,又能保護頭腦。我的舌頭很長,而且生有倒鉤,能伸出嘴外,便於鉤蟲吃。啄洞是我覓食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我獨具的特長。

我們叫恐龍,是一類絕滅了的遠古陸生爬行動物。“恐龍”這個名子,意思是“恐怖的蜥蜴”,還是由英國學者歐文於142年為我們取的呢!我們家族的成員種類很多,形體大小各異,大的,龐大笨重的身軀可超過大象,小的,輕盈靈活的體形酷似雄雞。遠古時代,我們家族極其興旺,遍布世界,但當人類出現的第四紀冰期來臨時,強烈的造山運動和地形氣候的急劇變化,使我們遭受了滅頂之災,我們從此銷聲匿跡。兩億年過去了,科學工作者於1972年在自貢大規模發掘於我們的化石,使我們曾在自貢地區生活過的夥伴重見天日,人類對我們也就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我的名字叫二氧化碳,就是人們常說的碳酸氣。我是由兩個氧原子和一個碳原子組成的氧化物。我同人類生活在一起,可是人們誰也看不到我,因為我有“隱身服”,我是無色的氣體。不過我最怕那些學過化學的人,他們能知道我在哪裏,他們把我通入石灰水裏,如果石灰水變渾濁,他們就斷定是我在起作用。

我的爸爸是醫生。他有一雙很大的眼睛,濃濃的眉毛,慈祥的圓臉,額角上還刻著幾道深深的皺紋。他給人看病的時候總是很和善,流利地回答病人所提出的問題。我的爸爸每天至少要給幾十個病人看病,即使晚上也有人來找他,爸爸都是熱情地接待,細心診治,所以贏得全廠職工的好評。

孫老師五十上下,瘦矮,微駝,走路好背手。那捏慣了粉筆的右手是很不安分的,背在背後,手指頭也交叉著,在腰間比比劃劃,好似在給後麵的行人打拍子。比劃到得意處,前伸的腦袋也跟著有力地一晃,便可想出一個很好的字形。這時候,旁邊的路人總要站定,瞅他個仔細。

他教初中語文,極其重視字形的好壞。在黑板上寫字,一筆一劃的頗見功底。寫著寫著,嘴裏還念叨著……

我的家鄉盛產龍眼,龍眼也叫桂圓。聽家鄉的老人們說,龍眼既是上好的食品,也是理想的補品。龍眼圓若珍珠,肉質鮮嫩,味甜如蜜,養血安神,滋補身子。大人們常把桂圓幹作為饋贈親朋好友的珍品。

每年八九月是龍眼的采摘季節,那是我最開心的時刻。每當龍眼開摘,果農們就腰係竹簍,肩扛著顫悠悠的長長竹梯,哼著小調,湧向樹林。年老的站在樹下的板凳上采摘,中年的坐在竹梯的半腰采摘,年輕的總愛攀爬到高處采摘。林中,空籃“簌簌”拉上,滿籃“吱吱”吊下,一籃籃的龍眼,帶來一串串的歡聲笑語……我們小孩子們則手握著小口袋,在樹下嬉鬧哄搶大人們采摘時碰掉下來的單粒龍眼。有時,我們的頭被掉下來的龍眼磕著了,痛叫著跑開,但不一會兒就耐不住嘴饞又跑到樹下。大家叫著、嚷著、追著、鬧著,好不熱鬧。

“沙漠奇旅”——所有的人聽到這個神奇的名字時,都會對我們旅行團肅然起敬。請看我們的“奇旅章程”第一條:本旅行團以到西北、西南等貧困落後地區進行社會實踐為目的,所需經費盡量通過勤工儉學自籌,歡迎讚助。

如今,旅行團已經成立了將近四年,規模從4個人發展到1個人。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沒有辜負“沙漠奇旅”這個光榮的名字!

還未踏上承德市的土地,在開往承德的火車上,我就聽到關於棒槌山的神奇傳說。我的同座是一位承德人,她告訴我在承德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棒槌山倒,蛤蟆石跑,僧帽山上掛水草。這裏說的棒槌山是一塊形似棒槌的巨石,被承德人稱為“定海神針”。相傳在很久以前,承德市洪水泛濫,一片汪洋。玉帝從天宮扔下一根“定海神針”。這神針一落地,大水就退去了。後來它變成一塊巨石屹立在群山之中,這就是今天的棒槌山。前麵那句俗語的意思就是如果“定海神針”——棒槌巨石倒了,那麼承德市又會淪為一片澤國,連很高的僧冠峰頂也要掛上水草!多麼神奇、美妙的傳說啊!

石榴是一種常見的植物,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在我們這個古老的詩國裏,吟詠石榴的詩詞雖不多見,但也有一首使我不能忘懷:“春花落盡石榴開,階前欄外遍植栽。紅豔滿枝染夜月,晚風輕送暗香來。”此絕句的文字淺顯而貼切,我感到似淺似深的詩意,這是因為它淺顯明了卻又深含了人們對石榴的喜愛之情。

要說世界上我最喜歡什麼,那就是我自己的“小窩兒”。

我家住房麵積對外稱是三居室套間加小院,乍一聽蠻好的。其實正房隻有十一平米,前後用土坯又壘了兩問小房,前屋八平米的樣子,後屋也就有五、六平米,為了省點兒磚,光窗戶就占了一麵牆。夏天,我在後屋住,剩下三季就在前屋一忍了。

後邊這間小土房別看隻有五六平米,還存了不少沒用的破爛兒。頂棚很矮,用紙糊的。床上掛著蚊帳,床邊是台縫紉機,兼做我的“袖珍寫字台”。三伏天的小屋又悶又熱,爹媽便努力使我感到滿意,電子驅蚊器趕走了討厭的蚊子,小台扇吹來陣陣小風,縫紉機上的小台燈照亮了小小的空間,在這裏複習功課真是舒服極了。

我珍藏著鄭板橋的一幅墨竹圖。

雖然歲月已使紙麵昏黃,但是圖中那一叢墨竹卻依然風韻不減,而且更顯俊秀:幾竿修長的竹莖剛勁清秀,頂著三四叢垂著頭的“個”字葉,又流露謙遜靦腆。我想起一幅對聯:“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用以形容竹林之幽深茂盛。而眼前這幅圖畫雖隻是寥寥數筆,卻使人很有些“煙綠指涼”之感。

妙應寺,位於北京市西城阜成門內,。巍峨壯觀,氣勢雄偉。寺中矗立著一座白塔,所以俗稱白塔寺。

白塔建於元朝至元八年(公元271年),成子至元十六273年(公元!279年),是當時入仕中國的著名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設計並參加建造的。竣工後,又在塔前修建了宏大華麗的寺院,賜名為“大聖壽萬安寺”。寺院在元末被焚毀,明朝天順元年(公元!457年)重建,並改名為“妙應寺”。

在我家的玻璃書櫃裏放著幾冊厚實的、五顏六色的剪報本,這是我幾年來辛勤勞動的果實。

每當我翻閱這些“百科全書”時,會情不自禁的回憶起一段趣事。那是我剛上小學的時候,一天晚上,爸爸正在剪報。我懷著好奇的心情湊到爸爸身邊。看著爸爸把一張張本來是好端端的報紙剪成大大,I,的碎片,感到莫名其妙。爸爸耐心地對我說:“這些文章對我的工作很有用,把它們剪下來,貼在本子上,今後需要時可以隨時查閱。”聽了爸爸這番話,我也拿起一把小剪刀隨便剪了起來,結果是幫了倒忙。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地從“幫倒忙”到“打下手”。久而久之,我也對剪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