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現代人來說,保險已經成為一個家庭和個人的基本需求。所以說,保險一定要買,但還要看買得對不對。在大城市尤其是白領人群中,買過保險的人的比例早已經超過50%,但買對保險的人卻是微乎其微。
在某壽險公司的宣傳點前,一位40歲左右的女士拿著近幾年來買的6份保單進行谘詢,包括投資連接險、萬能險、醫療險和意外險在內,每年交費近5萬元,但她到現在也沒有弄清楚自己到底買的是什麼保險,這些保險會為她帶來哪些好處。這位女士講,這些保險都是熟人介紹買的。
看得出,這位女士的經濟狀況的確不錯,但像她這樣年齡和家景的人最需要考慮的是個人的補充養老保險、重大疾病和醫療保險,以及其子女的養老險,分紅為主的投資連接、萬能保險並不適合她,但在代理人的勸說下就這樣稀裏糊塗地買了這麼多保險。
1、影響購買合適保險的分析
在生活中,像上麵所提到的那位女士一樣購買了不合適保險的人還大有人在。那麼,如何才能購買到適合自己的保險呢?這就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來進行分析。
(1)可支配收入影響保險的購買。剛剛大學畢業進入工作崗位的年輕人,並不適合大量購買養老險,因為本身的工作、收入均不穩定,不少人在22歲到27歲會經曆好幾次工作調動,所以這個年齡段不適合承擔過大的保費支付壓力。
需要注意的是,未必高收入就能隨心所欲地大量買保險。一個人的保險支出水平其實與其本人的可支配收入成正比。投保人在購買保險前,不妨用自己的可支配收入去除以自己的總收入,如果這個比重比較大,那麼可以酌情多購買一些保險,反之則要謹慎了。
一般在27歲以上、職業相對穩定的年輕人,可以開始考慮自己的養老計劃。這個時候保費相對不高,也不會給個人經濟造成過重壓力。隻有具備了上述條件,那麼趁早為自己備一份充足的養老險,不失為明智之舉,因為年齡越小,所需支付的保險費用也越少。
(2)不要一味追求“高技術含量”。高學曆、高收入、有強烈自我保護意識的白領們一直都被保險公司內部視為“黃金客戶”,而被重點開發。但在某些代理人片麵的宣傳吹捧下,不少人往往盲目買下並不適合自己的保單。比如買保險時,高端人群多數青睞“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如萬能險、投資連接險等儲蓄、投資型保險。這些儲蓄、投資型保險不僅到期返本,一定年數後還可以拿到紅利,的確十分誘人。但從另一個角度再審視,我們就會發現一些問題:投資型保單的投資收益率有多高?高於現在的基金收益率嗎?高於外彙投資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一定要繞遠通過保險公司來進行儲蓄和投資呢?保險公司首當其衝的職責並不是投資。而且,白領們雖然工作很好、收入也很高,但他們承受的工作與生活上的壓力也遠遠超出普通人群。一旦生病、失業或遭遇意外事故,他們將如何支付高額的儲蓄、投資型保單的保費呢?
(3)不要過度考慮利率因素。無論在什麼樣的經濟環境下,買保險都應該從家庭需求的角度來衡量。其實保險作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其價格變動並不像其他專職投資的金融工具那樣敏感。換句話說,無論處於升息還是降息時期,人們都需要保險;而且買保險是個長時期的過程,利率、彙率的短期波動不應成為影響人們購買保險的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