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投資者習慣將基金當做股票來“炒”,在淨值下跌的時候申購,在淨值上漲的時候贖回。基金是一種很好的理財工具,而不應該像“炒股票”那樣“炒基金”。

截至2006年6月8日,長城基金首隻平衡型基金——長城久恒基金累計淨值1.515元,實現分紅9次,每份基金單位共分配0.29元,分紅收益率高達29%,分紅後基金淨值依然保持在1.225元。

該基金經理表示,堅持高分紅既是為了方便廣大基金持有人,為持有人節省贖回和申購的交易成本,使持有人得到實實在在的回報,同時也可以使基金持倉不斷更新,保持活力和後勁,更為重要的是,要向基金持有人傳遞這樣一種理念,基金是一種很好的理財工具,而不應該像“炒股票”那樣“炒基金”。

一些投資者將基金當做股票來“炒”,在淨值下跌的時候申購,在淨值上漲的時候贖回,但部分投資者由於沒有踏準節拍,不僅沒有分享到基金的收益,甚至還可能虧。一些經理人表示,投資者的這種心態可以理解。此前,基金淨值跟隨大市齊漲齊跌的情況十分普遍,很多投資者都沉不住氣了。

建議投資者買基金應該抱有買商鋪一樣的態度。投資者買了商鋪以後,隻要具有穩定的租金收入,即使商鋪的價格漲了,投資者也不會輕易將其轉讓;作為一種理想的理財工具,基金也一樣可以給持有人帶來持續的現金流,投資者又何必頻繁地申購贖回呢?當然,這對基金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麵不能讓淨值波動過大,另一方麵要有持續穩定的分紅,隻有這樣,才能借此扭轉部分持有人對基金的看法,真正將基金作為一種優秀的理財工具來看待,而非拿來當股票那樣“炒基金”。

1、買基金要注意陷阱

局內人透露,有一些一直能維持高淨值的基金,其中也大有奧妙。一些基金公司為了樹立自己所謂的業績“標杆”,通過旗下幾隻基金一起為某隻基金“抬轎子”。

一些急功近利的基金公司的行為可以在“分紅”上看出端倪。

基金分紅能為投資人帶來即得收益,也使投資人能夠將收益進行適當再分配,確保較為穩健的收益性,但是,國內一些基金公司為了賣出更多的新基金份額,會誇張地宣稱自己基金的分紅次數如何多、收益如何高。

分析市場不難發現,這些“分紅”大部分具有“虛胖”嫌疑,或是分紅少次數多,或是在發行新基金時對公司旗下的老基金進行分紅。這些收益無非是基金持有者本來就該得到的利潤,卻被冠以各種名號。

在某基金公司總經理看來,一些基金分紅不僅誤導投資人以分紅次數多少來衡量基金好壞,也使得基金公司為了保持分紅需要的現金,在投資中不敢進行較為充足而長期的投資,為保持較高的流動性而犧牲長期的收益,同時也使得投資人不能獲取更長時間的複利收益,即所謂“利滾利”。舉例而言,以10萬元資金投資年收益為18%的基金,如果連續投資4年,10萬就變成20萬;20萬繼續投資,4年後變成40萬,依此類推,10萬資金不到20年就竄到150多萬。與此相對,如果將18%的收益每年都分紅,20年後,10萬元隻能變成46萬。這個差異表明,頻繁分紅的受害者是基金持有人。

2、看待基金排名要理性

我們建議投資者在挑選基金產品時不要一味地追逐短期業績排名,而要將基金作為長期投資的工具,選擇長期業績表現優異的基金,以理性的心態進行投資。

經過幾年的發展,中國基金市場日漸成熟。在基金持續營銷中也出現了拆分、大比例分紅、複製基金等創新模式,如此眾多的產品和創新方式擺放在投資者麵前,難免令沒有經驗的投資者眼花繚亂,不知從何入手。國內投資者在專業知識缺乏的情況下,最容易犯下的錯誤是按照短期業績排名選擇基金。

由於基金行業的競爭,每家投資基金每周要公布資產淨值,基金評級機構對基金以淨值增長率為核心進行評級排名,這種排名往往忽視或很少考慮風險因素。短期排名給各基金管理人很大的壓力,基金經理不得不關注自己重倉股的短期漲跌,其投資必然受市場氛圍的影響,也必然要動搖長期投資的理念,從而為了短期業績的考核而采用短視的投資策略。

20世紀90年代美國科技股泡沫時期,投資大盤高科技股票基金成為時尚,無論是排名還是評級,這類基金都名列前茅,使基金排名和評級在一定程度上落入某種“陷阱”。許多投資者屬於追趕潮流派,而當市場反轉時,眾多根據排名和評級進行投資的人不約而同地陷入窮途末路。

中國的大多數基金上市時間不足3年,因此在排名時往往被粗略分成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等寥寥3類或4類,以半年、1年作為計算區間。排名榜的變化非常劇烈,根本不足以反映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與投資能力,也讓投資者難以選擇,因此,我們要理性看待基金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