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收緊自己的“錢袋子”(1 / 1)

不要做“窮忙族”

“窮忙族”在年輕人中常見。他們整天忙於工作,但一直沒法摘下自己貧窮的帽子。這主要與他們的消費習慣有關。

對於年輕人來說,很多人都是兩天一小“買”,五天一大“買”,一些朋友買東西的時候沒有計劃。本來進超市隻是為了買一支牙刷,結果看到有一條毛巾很漂亮,就忍不住放進自己的購物筐裏。走著走著,又看到一隻水杯很精致,就又趕緊放進自己的購物筐裏。這樣一圈下來,購物筐裏的東西滿滿的,拎都拎不動,到收銀台一算,好幾百元出去了。即使這樣,有的朋友絲毫不覺心痛,有種主宰了一切的感覺。他們會興衝衝地抱著一大包東西回家。

有這種購物習慣的人,很大一部分是“窮忙族”。這個詞指的是那些整天忙於工作,卻無法擺脫貧窮的年輕人。他們並不是真正的貧窮,其中大多數都是城市的白領,有的甚至月收入1萬元,但是他們總是沒有錢,就算掙得再多,也沒有購房買車的能力。“窮忙族”往往會通過連續消費的形式,來填補自己空虛的生活。於是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越瘋狂地花錢,手上就越沒有錢,手上越沒有錢,就越覺得空虛,就越要使勁花錢。

很多“窮忙族”去商場買東西,去的時候空著手,出來的時候往往是推著一個大大的購物車。很多人一開始不是“窮忙族”,但由於慢慢形成了大手筆花錢的習慣,時間一長錢越花越快,越來越少,就隻有趕緊去做更多的工作,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窮忙族”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由於消費習慣的不良慢慢形成的,所以,一定要控製自己的消費,千萬別讓自己成了“窮忙族”!

別受新產品的蒙蔽

經常出去購物的人,大多時候會走入一個誤區,那就是會被銷售人員的花言巧語和貌似好心推薦而蒙蔽,從而錯誤地把剛剛上市的產品買回家。

其實大多數朋友還不知道,很多新產品並不好,甚至有的還不如舊的產品好。如果你去超市買洗護用品。在一排長長的購物架上,建議你選老牌子裏的。如果這時促銷員拿著一瓶洗發水對你說“買這種的吧,這是新出的牌子,效果很好,很多客戶用了以後反映不錯”的話。建議你別買促銷員說的那種洗發水。仔細想一下就知道了,如果真的有促銷員說的那樣好,她就不用費這麼多口水來向你推銷了。還有就是,往往賣不出去的產品,促銷員才會大力地去推銷,這樣才能保證銷量平衡。

我們千萬不要被蒙蔽了,打定主意,自己該買哪種產品就買哪種產品。輕易不要選購新產品,別給廠家當了“試驗品”。不要隻為了嚐鮮而欠考慮,被銷售員說得找不到北了,選購一些新冒出來的產品,心裏對這種產品的功效也一點底都沒有。

很多新產品是生產商投放市場的一顆“測試彈”,是他們用來預測市場需要和人們消費觀念的手段。新技術類的產品,價格又高,技術又不穩定。一旦需要維修,就很難再擁有剛買時候的那種所謂的新功能,那樣的話,我們豈不是白花那麼多錢嘛!

還有人愛買促銷品,主要是看中促銷品中會帶有贈品。通常贈品、促銷品有可能是商家處理的滯銷產品,產品質量較難保證。在選擇促銷產品時,盡可能選擇信譽好的知名廠家的產品,切忌一味追求新穎的,更不要一味趕時髦,經濟實用最重要。

警惕打折商品的怪圈

如今的街頭上,有些商家動輒就掛出“拆遷大甩賣”、“大出血”、“跳樓價”等的牌子,寫著“原價180元,現價68元”,“原價1880元,現二折起售”,“最後三天,賠錢狂甩”等字樣,我們必須小心行事,切勿輕易購買。

理財中的大忌就是消費不理智。很多人看見價簽上標著打折二字,就開始狂購。殊不知買打折貨,弄不清商家是真打折,還是假打折,就最容易落入商家圈套了。

有位做服裝生意的大姐,曾經進了兩款女裝,式樣、麵料都不錯。開始大姐挺實在,短袖襯衫開價40元,裙子開價60元。上架後接連三天無人購買。大姐想了個好辦法,變了個花樣:襯衫、裙子合在一起,原價200元,現對折出售,100元一套,結果居然吸引了不少女士,沒兩天便全部售光。

由此可見,一些愛買打折貨的女士們,麵對換湯不換藥的所謂打折貨,常常缺乏辨別能力。其正確的做法是:務必弄清商品的性價比,確認自己是否確有需求,且證實是貨真價實後,才能掏錢購買。

對於打折食品,在購買之前一定要查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很多食品打折,都是因為還差半個月或一個月就超過保質期了。很多人買大量的打折食品,回去往冰箱裏一扔,長時間不吃,等吃的時候,發現早就過了保質期。那麼錢就是白花了。

大家在購買打折商品時,一定要理性消費,弄清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