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飯後,農夫與少年在院中再次聊了起來,由於對這個時代很多事情都不怎麼懂,而且少年又是來自兩千年後,因此兩人倒也相談甚歡。農夫自然是感覺到了少年的見多識廣,畢竟少年講的很多東西他從來都沒有聽說過,而且更沒有想過。而少年則是一副虛心受教的態度,他要在這個時代混好,首先就是要知道這個時代大大小小的事情,還有就是一些習俗以及禁忌。而這些東西在這個農夫的口中說得頭頭是道,條理清晰,這又不由得讓少年對這個農夫刮目相看。一個農夫竟然懂得如此之多,那麼試想一下,要是一個國家,連農夫都有這樣的水平了,又怎麼會落後衰敗呢?但是轉念一想,這還是不切實際,農夫怎麼可能全都有這種水平,在少年的心目中,有這種水平了最少都可以治理一個縣,那是絕對沒問題的。兩人就這樣不知疲憊的坐在院前聊著。
夜色也漸漸的降臨了。農夫突然站起身來望著木欄外道:“天都快黑了,兩個小家夥怎麼還沒回來?”聽得農夫突然提到還有兩個小家夥,少年心頭不由得一陣莫名的興奮,他也不明白為何會有這種心態,但是他總覺得會發生什麼。就在這時,門外響起了幾道腳步聲,少年也站了起來,想看看是什麼人。“叔父,我們回來啦,聽說家裏來了客人,是誰呀?”一道略顯童稚的聲音在門外響起。農夫不由得一笑道:“一天就知道玩,這麼晚才回來,下次可不許這樣。”說著,農夫便將門打開,隻見一年約十二歲的小孩跑進來,眨了眨可愛的小眼睛,竟然就這樣打量起少年來。少年看了看小孩,同樣衝他眨了眨眼睛,小孩頓時便樂嗬嗬的笑了。這時,少年才注意到小孩身後還站著一個約十八歲身穿道袍的青年,仔細一看倒頗有一絲仙風道骨的韻味。青年自然也是打量著少年,兩人就這麼站互相打量。一旁的農夫倒是有些驚訝了,要知道能讓他這個侄子仔細打量的人物可不多,除了徐庶徐元直與崔州平等,他侄子可是很少打量別人的。在今天,終於又出現了一個,不過想想也對,那少年也算是見多識廣,侄子的眼光雖高,但還是很有欣賞水平的。這時,少年與青年相視一笑,然後便見少年抱拳道:“羅成,字子月。”而青年也雙手抱拳道:“諸葛亮,字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