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人死不能複生。你們路邊挖個坑,把屍體先埋了吧!待會兒,我們再過去給她的家人報信,給人家一個交代。”唐僧突然中斷了念經,睜開了眼睛,苦澀地吩咐說道。可以看得出來,唐僧的心理負擔,也是不輕。
盡管有些兒不樂意,但是師傅既然開口了,悟空也隻好照辦了。隻是心裏卻在大聲暗罵
“這狡猾的白骨精!我靠,都折磨老子兩趟了!下次拚著頭疼,也非得直接一棍子打死不可!!”
把那老太婆埋了之後,唐三藏又虔誠地給她念了半個時辰的超度真經。一行人等,這才繼續朝著山腰裏走了過去。
這接下來的路途,卻是再沒有人迎頭走過來了。悟空覺得有點奇怪,那白骨精剛才分明是逃走了,難道他已經放棄了?若是如此,那倒是求之不得。
走了不太遠之後,遠遠就看到了半山腰路徑的旁邊,似乎有幾間茅草屋。想來,可能就是那白骨精口中所說的居住之所了。
八戒心虛,提議繞道而行,避開這處住所。唐三藏卻是堅決不答應,他要給那住家之人報個口訊,告知那對老夫婦出了意外。否則,他會覺得如同巨石壓在心口,此心難安寧。
還沒有走近那幾間茅草屋,忽然,從茅草屋的裏頭,傳來了隱約的木魚敲擊聲音,以及輕微的誦經之聲: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把誦經之聲,十分的清脆和悅耳,柔和且虔誠,而且清晰可辨。聽聲音,竟然是來自一個年青女子的清口誦讀。
這段誦經所讀,唐三藏自是十分的熟悉。因為,這也是他經常誦讀的,來自《金剛經》裏頭的第十品,“莊嚴淨土分”其中的一個小段。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誦讀的,又是唐三藏非常熟悉的經書。這下,唐三藏自是對裏頭屋裏的人,已經先入為主,頗有好感了。
唐三藏微微一笑,停下了腳步。他環顧了幾個徒弟,舉手示意徒弟們也暫時停下腳步,別去打擾了誦經之人。
過了小半響的功夫,茅屋裏頭的木魚聲和誦經之聲,在誦讀完該篇經書的末段之後,終於停下來了。
唐三藏等人正想舉步前行,忽然,那茅草屋裏,又傳出了幾聲悠揚的琴音。伴隨著高低起伏的宮商角徵羽之韻律,還傳來了一把女子的傷感吟唱之音。那曲調十分淒婉,入耳即攝魂,像是在傾訴一個極度哀傷的悲情故事。
這下,唐僧等人聞聽之後,頓時又邁不開步伐了。
“經書告訴我今夜,夜是什麼顏色。
“夜夜陪著你誦吟,心靜亦祥和。
“心事是不想說,心事是憂鬱。
“而沉悶的愁,憂鬱的緒,總停在經聲裏。
“經書告訴我今夜,我該要夢什麼。
“夢裏的菩薩祥光,讓我魂牽魄掛。
“我揪著一顆心,整夜閉不了眼睛。
“為何菩薩近在身前,又遠在天邊。
“聽,誦經的聲音,歎惜著凡世間的心傷,
“迷途難知返。
“一定得心誠,至少我很虔誠。
“心誠則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聽,誦經的聲音。這誦經未免也太誠心,
“誦經到天明。
“菩薩啊請和我,約定神通顯靈!
“當七彩光華綻放之時,那將是怎樣的心情!”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