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回事,難道當年取回來的萬卷經書,沒有另外臨摹之本?!”唐王似乎想起了什麼。
“沒有,隻有原版的典藏,沒有臨摹複製之本。皇上,西取經書乃是皇室的寶物,豈容得平民臨摹複製,那豈不是掉價原版經書的價值,有損皇家之無上威嚴?!”丞相大人答道。
“噢,看來,是本皇疏忽了,本皇也沒料到有這場飛來天火橫禍,世事難料啊。殿下眾多愛卿,汝等商討一番,該如何解決這件民間缺經書之難事?!”唐王有點自責的味道,沉吟良久,朝下麵的文武百官發問。
“父皇,兒有一策,可為父皇分憂。”下麵的太子越眾而出。
“好,不虧是吾的麒麟皇兒!速講。”唐王大喜。
“當今之急,乃是擒賊先擒王,從速找到這個李尋歡,把他斬首示眾,再株連九族,滅得一幹二淨。然後再把各地廟宇的帶頭鬧事之人也統統抓拿,關入大牢,殺一儆百,此事當可迅速平息。依吾看,要快,準,狠,絕不留情。”年歲尚幼的太子,講得口沫亂飛,全然不知唐王的麵色已經越來越陰沉,而文武百官們也麵露不屑之色。
“侍衛來人,太子殺戳之心太重,未有安邦治國之慈念,亦不懂凡民之所思所儀。即刻送出宮外,隻準帶貼身護衛一人,送往長安城外,尋一戶尋常人家安置,同吃同住,半年之後,方可回宮。”唐王龍顏大怒。
“父皇,吾錯了,不要啊!不要啊!”太子大驚失色,但聖顏震怒之下,文武百官唯恐引火燒身,無人敢為之求情。
“吾皇萬歲,吾有一計,鬥膽敢言。”下麵似乎有個大臣越眾而出。
“呈。”
“皇上,汝之禦弟唐玄奘唐三藏,數年之前,已經辭去仙籍仙職,回到吾大唐長安城裏之洪福寺。俗言道,解鈴還須係鈴人,當初萬卷經書乃唐僧從西土帶來,當從唐僧之處開解。吾大唐的萬卷經書雖然沒了,但西土雷音寺裏,另有經書萬萬冊。”
“愛卿的意思,是吾的禦弟唐僧,還得過去西土雷音寺另取經書?此計雖好,但相距數萬裏,往返少說得三年之久。遠水救不了近火,我大唐寺廟甚多,僧民萬萬之眾,能夠等那麼久嗎?!”唐王的眼睛一亮。
“皇上,唐僧若願意再次西行,僧民必如同吃了定心之丸。此招當可安撫天下,亦彰顯吾朝皇恩之浩蕩。至於短期,皇上曾把部分經冊賜給部分有功之臣,當有百冊之上。把這百十數部收回皇宮,再分發到各地廟宇,當可對付三年之期。”下麵的大臣似乎胸有成竹。
“愛卿啊,朕賜出的經書,如同嫁出的閨女,潑出的水,哪能說回收就回收的?!本皇金口,斷無出爾反爾之意,那豈不是讓天下人笑話?!何況,那些有功之臣皆大戶富賈,雄據一方,未必樂意把到手的經書回歸皇宮。到手的肥肉,誰願意輕鬆讓出啊?!”唐王似乎有些不滿。
“回皇上,吾有一計,可從各冊封臣民處輕鬆騙得經書。隻需要讓唐三藏在再次出行之際,在永福寺公開最後一次開壇講經,並開口承諾在所有經書扉頁處,手簽其名,再蓋個皇家的大紅印。那些人自會乖乖把經書送到洪福寺。然後印鑒簽名齊備之後,吾半途截留,以丞相之名,言明隻借三年,他們當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這招不毀皇家之譽,皇上當可以安心了。”丞相大人笑道。
“哦,在經書上簽個名,蓋個皇室印鑒,這個,很重要嗎?!這招真的有用?!”唐王有些不解。
“皇上,皇室珍藏經書焚毀,外麵的經書本來已經不多,若是上麵有唐三藏的親筆簽名,就證明乃是唐僧親自從西土攜帶而來,那可就是珍品中的珍品。物以稀為貴,那些達官貴人們尤喜收藏市麵短缺之物,他們會樂意上當的。”丞相大人笑眯眯的,不過須眉之間,他的眼神有一絲憂色略過,當然,他一點也沒有表露了出來。
丞相大人擔憂的是,萬一唐僧這再一次的西行,一去不回返,那麼,經他手簽的那些經書,不但是珍本,還真的變成了絕世孤本了。
“皇上盡管安心,就算那些達官貴人不肯交出手中的經冊,在皇宮裏仔細再找找,還是多少可以找到一些經卷,應付一時之急的。”丞相大人似乎笑得有些奸詐,他的眼光,不停地盯著唐王麵前的奏折長案桌幾的下麵。
唐王順著他的眼光望去,可不,在其中一條桌腿的最下方,分明方方正正墊著一本經書,隱約還可以看到上麵的經卷名字。
唐王的老臉有些微紅,他記起來了,許久之前,曾經有次震怒後推倒了案幾,結果磕斷了其中一條案腿,修好之後就有些不平穩。因為唐王習慣了該案幾,不願意更換,於是隨手就拿出案幾上麵的一本經書,墊在該案腿的下方。
“既是如此,眾愛卿退朝。另傳洪福寺吾禦弟唐三藏,明日入朝麵聖,共商大事。”唐王揮手退堂。
(待續,下一章節預告:05。暴雨欲來風滿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