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軒又問:聽先生所說,這世人一件錯事也做不得了?如果做了就無法解脫?上天就一點也不寬恕嗎?道長說:人非聖賢,誰無過錯?隻是有的過錯可以解脫,有的則不能解脫更不能得到上天的寬恕。如果這世人偶爾做了一次錯事且心中能真誠地悔過,上天是可以寬恕他的那麼其罪也就可以解脫了,如果做錯了事又不聽他人的真言相勸或者聽到別人的勸告非但不去改正反而錯事越做越多,其內心之狠毒已讓上天無法寬恕當然其罪就不能解脫了。
浩軒問,請問先生,這世間的善惡如何區分呢?何者為善?何者為惡?道長說,人生在世,父母之恩永不能忘,因此發自內心地去孝順尊敬父母是世間第一大善,還要學會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從心裏同情並救助接濟那些孤獨貧困殘疾病痛之人;一定要學會敬重師長,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之人,如果說父母是人生第一任之師,那麼老師則是人們走向未來成功的階梯,古來聖賢皆尊師道,世人更應如此;要學會尊敬老人,對老人要謙卑恭敬,不違背他們的教訓,不去頂撞他們即使老人有錯的話;如果看見別人做惡事,就認真規勸其去行善修善,若遇到行善之人,就應該敬而從之;如果遇到他人處於凶險危難之時則要誠心去救護,把艱難困苦留於自己把安全方便讓與他人;要學會把繁重的事留給自己而把輕便的事讓與他人;如果看見他人有了錯誤應為他惋惜而不應幸災樂禍;如果看見他人有所成就應為他發自內心地高興而不應該去嫉妒他壓製他甚至去陷害他;世人應愛惜一切生命視生命於至上而不能濫殺無辜,即便是安排飲食也不能過分殺生;世人應常讀經書,受到別人的恩惠而不忘回報,正可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給予別人的恩惠不後悔更不應求他人回報,世人應胸懷寬大忍辱負重,盡忠盡孝,還要牢記十二個“不”,不炫耀,不奢侈,不自傲,不獨斷,不自譽,不自負,不自私,不**,不殺生,不偷盜,不妄為,不信邪。如此則善盡知,相反即為惡行。
浩軒又問,先生,請問還有其他需要謹記的嗎?道長說,人生於世到底是修行善事還是去做惡,全在於其內心,心是善惡的根本,人們的心中準備要做善事,則善事雖然還沒有去做或還沒有完成,可是善神卻早已有所感應,如果他真的做了善事修了善行,那麼上天就會將其善行記錄在冊使其福星高照增福添壽;如果人們的心中準備去做惡事或起惡念,其惡事雖然還沒有做或惡行雖還未發生,則凶神早已有所感應,如果他真的做了惡事那麼上天就將其惡行也記錄於冊,上天就會根據此來對其進行懲罰。所以世人千日行善仍未能修足善行,應持之以恒修行善事,倘若偶爾作惡,則其罪惡過錯便會有餘,行一惡需十善也不能添補,因此多勸世人行善而不做惡為至上。
浩軒說,多謝先生教誨,弟子增識不少,隻是我如何教人去行善呢?我應該如何去做?道長從懷中拿出一本書遞於浩軒,浩軒看時卻是《太上感應篇》,道長說,此書是我太老君上所做,專事教人善化,你仔細察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