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捐贈(1 / 2)

半夜裏睡夢正酣,楊敖感覺耳旁有人不停在輕聲叫喚,好生厭煩。睜開眼睛,見到楊憐兒的清秀麵容,怒氣片刻烏消雲散了大半,問道,“愛妃有何事?半夜三更裏要叫醒朕,可是忘記了昨夜朕好生勞累?”

楊憐兒臉色瞬時羞紅,言道,“陛下,已是寅時五刻。陛下今日尚需早朝,莫不是忘記了朝會之事。”

“寅時五刻,不過才四點多鍾,還早,還早,”說完,楊敖伸手將楊憐兒拉入懷裏,又欲昏昏睡下。

楊憐兒輕輕掙紮,急道,“陛下,寅時五刻如何還早?距朝會不過小半個時辰,可不能再貪睡。”楊敖陡然一驚,終於想起本朝早朝製度是卯時開始,卯時也就是淩晨五點鍾,換做冬天,天都還沒有亮。

今日是楊敖重生後第一次參加朝會,心中多少有些期待,翻身坐起來,見床頭已放好一套嶄新衣物,問道,“這套龍袍從何而來?”

楊憐兒取過袍子,邊為楊敖穿戴,邊言道,“陛下身邊內侍陸六先前送來的,此番尚在殿內等候。”

“哦,這廝回宮了?”穿戴整齊,洗漱一番,簡單用了點膳食,楊敖走出寢宮,見雙六兒還候在寢宮外,問道,“可曾用過早點?”

“先前昭儀娘娘已經賞了奴才飯食。”

“如此甚好。你這奴才昨夜裏何時回的宮?大清早便候在此處,著實辛苦。對了,朕交代之事可辦的妥當?”

雙六兒跟隨在楊敖身後,出了珠鏡殿,向宣政殿而去,回道,“奴才卑賤,陛下如此言語,奴才怎生承受的起!奴才昨日去到李府之後,宣詔陛下旨意,兩位李夫人聽聞陛下許李翁厚葬於肅陵之旁,黃泉路上也能伺候先帝,感激涕零。不過,如今李大人遇刺身亡,兩位李夫人念及李大人在世情誼,一日也不願在京師多待,商議後決定等到李大人殯葬過後,攜帶家中老小赴成都府中定居。於是,兩位李夫人對奴才言道,天家恩情無以為謝,欲將家中藏銀皆捐贈朝廷、賑濟黎民,以報答陛下聖恩。奴才細細清點了一番,共留有金銀一萬二千餘兩,製錢一千七百餘萬貫,京中酒肆商鋪十餘間,另有永昌坊宅邸之物。奴才昨日深夜方回宮,陛下已經安寢,不敢打擾,於是命人將這些物件暫存於內庫看守,尚請陛下處置?”

楊敖心中笑道,李輔國兩位夫人倒算聰明,要是拒不上繳,留在京中還真不好辦,不過遲早都是自己的囊中之物,當然如果遠赴成都府,自己也不妨做回響馬,不過想必這許多錢財都不會隨身攜帶。言道,“你這奴才費了心思,便賞你製錢千貫。留下五百萬貫以備內庫所需,其餘錢財就交由國庫保存,晚些你去辦妥此事。至於商肆及李大人宅邸一類契約之物,也先留在內庫之中,朕另有用途。”

亥時一刻,楊敖出現在宣政殿中,內侍呼喝百官行禮,禮畢後,一日朝事正式開始。朝議第一件要事就是宣召昨日旨意,重置三省六部,設軍機政要處,京兆尹劉封升遷中書令,而北衙禁軍右衛千牛衛將軍李叔寶榮膺京兆府尹諸事。

複舊製,群臣自然欣然認同,畢竟論公論私,各方麵都是好事。

朝議的第二件要事依舊是救災之事,雖然前段時間全國各地都陸續降雨,長達半年甚至大半年的旱災算是緩解了,可是救災工作還沒有完,因為如此長時間的幹旱,許多地方糧食產量大降,災情嚴重的山東諸地顆粒無收。救災最關鍵的問題是糧食,細說是糧食的來源,原本朝廷一直開啟糧倉放糧,而現在山東周遭的各大糧倉,不論戶部倉部司管轄的正倉或是義倉,還是太府司管轄的常平倉,或是司農寺管轄的太倉、轉運倉所儲糧食均所剩無幾。

楊敖聽完奏報,言道,“朕記得江浙一帶,今年倒是豐收,物稟也算寬裕,朝廷糧倉不可枯竭,不妨從江浙一帶民間購買糧食,運抵山東諸地救災。隻是,從江浙運糧,朝廷運力恐是不足。不足之處,便鼓動民間運力運送,凡民間運送糧食,隻需運抵山東境內交由官府,官府即以江浙米價合上運輸成本,再考慮一部分利益購買,各位愛卿以為如何?”

群臣聽完,議論紛紛。以往出現災情,朝廷多征集民間勞力免費運輸,同時開啟糧倉放糧。細細揣摩,如此方式利弊參半,倒是第一次見到。不過,左列一位四十歲左右、長相俊朗的大臣站出來,回奏道,“陛下所言甚妙,此策定可使山東無憂。隻是,如今國庫匱乏,錢帛何出?”

楊敖覺得此人有些眼熟,問站在身旁的雙六兒道,“此乃何人?”

“回稟皇上,此人乃戶部尚書李端卿大人。”

原來他就是李揆,難怪有些麵熟,仔細瞧瞧,與李佑忠長相倒也相似。掐指一算,山東災民過百萬人,以一人一天一斤米計,救災工作一直要持續到明年五月小麥成熟季節,如今隻是八月末,至少還要八個月,需要二億四千萬公斤折四千萬鬥糧食,江浙糧食運達山東,米價也少不了五十文一鬥,至少需要四千萬貫錢。這個數目楊敖先前沒有細算,倒是低估了,於是問道,“李愛卿,如何國庫餘銀幾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