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激素替代療法,它對延緩或阻斷絕經後快速骨鈣丟失,降低骨折率及緩解更年期症狀有重要作用,絕經後及早開始使用效果更佳。當然這需在有經驗的醫師指導下使用。骨質疏鬆患者應當適量運動。運動能增加肌肉的力量,有利於骨骼生長,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增進肌肉力量,增強肌肉的應急和協調能力,使老年人不易摔倒,減少骨折的危險。同時運動可促進鈣質在骨骼中的沉積,提高骨骼的硬度。

生活在大城市裏的人,工作緊張而運動相對較少,加上接觸陽光的時間很少,這些都可以加速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和發展。研究表明,日常工作相關的體位和工作量對峰值骨量的形成有影響。這些人常可出現全身酸軟乏力,重者腰背疼痛,夜間肢體短暫性痙攣。因此,我們應提倡注意自身的主動鍛煉,並且應持之以恒。應提倡做工間操,在工作1~2小時後進行四肢及軀幹的活動,最好在陽光下進行,這樣有利於鈣質的吸收和沉積。

具體的運動除了一些專門運動如跑步、遊泳、打球等,工作間隙可做些類似廣播體操的肢體運動,堅持下去,必有益處。需要注意的是在中老年人體質較差,可能同時伴有呼吸、循環方麵的疾病,所以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需要根據自身具體情況來定,參加運動前應征求醫生的意見,根據體力和心肺功能來製定運動量,要注意經常反複進行,一般來說運動以每次30~60分鍾,每周3~7次為宜。跌倒是原發性骨質疏鬆症骨折的重要誘因,而老年人跌跤的發生隨著年齡增長明顯增加。因此應設法減少跌跤的可能:如下雪天不要外出,拿掉家中障礙物,增加照明,減少引起跌倒的因素;矯正視力,穿防滑鞋,拄手杖,夜間起來時注意扶穩,避免應用影響平衡的藥物,如鎮靜劑和安眠藥等;對容易引起跌倒的疾病應給予有效防治;避免手提過重物品,以防發生椎體骨折;還要盡量避免手法較重的按摩。

11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治療有哪些

一旦診斷為絕經後骨質疏鬆症,除了要從生活、飲食方麵重視以外,尚需要服用藥物治療。常見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有下列五種:

(1)激素補充:雌激素加上黃體酮的運用可以預防與治療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發展。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協同使用是目前較為流行的治療方法。但是激素的應用又增加乳腺腫瘤和生殖係統腫瘤的風險,所以激素替代療法應不應該作為首選方法使用,激素療法應該怎樣使用?目前尚存在爭論和驗證。

(2)阿侖膦酸鹽:該藥物現已被作為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常用藥物,具有增加骨密度,抑製破骨細胞的作用,同時具有預防與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效果。

(3)降鈣素:借著皮下、肌內注射或鼻孔吸收,對於停經5年以上的骨質疏鬆症婦女有效。副作用包括食欲減退、麵部潮紅、皮疹、惡心與頭昏。不過該藥需要持續服用,一旦停止藥物治療,骨質流失速度會開始加快,因此必須長期治療。

(4)鈣劑和維生素D:是最常被使用和認知度最高的藥物,二藥聯合用藥效果較好。

(5)骨肽製劑:是目前臨床新出現的用來治療風濕和類風濕的藥品,對骨質疏鬆症有一定療效。絕經後骨質疏鬆症是絕經後婦女的高發病症,由於其發病機製尚未完全闡明,因而藥物的治療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長期服用西藥容易給患者帶來許多副作用。中醫中藥療法以其副作用小,療效獨特,近年來受到了醫生和患者廣泛關注。

受此啟發,研究人員根據祖國傳統醫學理論,並結合現代醫學對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研究成果,認為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的根本原因是“腎虛”,再加上後天失調等原因而發生骨質疏鬆,治療以補腎為主,結合健脾法。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測量儀(DEXA)和有關生化檢測指標觀察臨床效果,並設藥物對照組進行療效對比。經治療,患者骨痛等症狀首先得到了緩解或消失,生化指標明顯改善,6個月後骨密度檢測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第2至第4腰椎及股骨上端骨密度明顯增加。根據患者的綜合情況中醫將該病分為七種證型。相應的治療方法如下,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酌情選用。

(1)肝腎陰虛型:症見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失眠多夢,患部痿軟微熱,關節僵硬。男子陽強易舉,遺精,婦女經少經閉,或崩漏,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幹顴紅,溲黃便幹,舌紅少律,脈細數。治則:滋陰壯骨,益腎填精。方藥:左歸丸或滋陰大補丸加減。熟地黃24克,山藥12克,山萸肉12克,枸杞子12克,鹿角膠12克,龜板膠12克,菟絲子12克,牛膝9克,知母8克,黃柏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1~3個療程即可好轉或痊愈。

(2)脾氣虛衰型:症見腰背酸痛,雙膝行走無力,甚則輕微運動可引起胸背劇痛,或腰彎背駝,納少,腹脹,飯後尤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麵色萎黃或浮腫,或消瘦,舌淡苔白,脈緩弱無力。治則:健脾益氣,溫陽補腎。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蓮子肉8克,薏苡仁10克,砂仁3克,桔梗6克,白扁豆12克,茯苓15克,人參10克,甘草8克,白術10克,山藥12克,陳皮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1~3個療程即可好轉或痊愈。

(3)腎陽虛衰型:症見腰膝酸軟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頭目眩暈,精神委靡,麵色蒼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脈沉弱。或陽痿,婦女宮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穀不化,五更泄瀉;或浮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則腹部脹滿,全身腫脹,心悸咳喘等。治則:溫腎助陽補虛。方藥:右歸丸加減。熟地黃24克,製附子12克,肉桂6克,山藥12克,菟絲子12克,鹿角膠12克(烊化),枸杞子12克,杜仲炭12克,山萸肉9克,當歸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1~3個療程即可好轉或痊愈。

(4)腎精不足型:症見患部酸楚隱痛,筋骨痿弱無力;表現為早衰,發脫齒搖,健忘恍惚,舌紅,脈細弱。治則:滋腎填精補血。方藥:河車大造丸加減。紫河車20克,熟地黃12克,杜仲12克,天冬12克,麥冬12克,龜板9克,黃柏9克,牛膝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1~3個療程即可好轉或痊愈。

(5)氣血不足型:症見患部腫脹,沉重乏力,有壓痛。表現為少氣懶言,乏力自汗,麵色萎黃,食少便溏,舌淡,脈細弱。治則:補氣健脾養血。方藥:十全大補湯或歸脾湯加減。熟地黃24克,白芍15克,當歸12克,川芎12克,人參9克,白術12克,茯苓9克,炙甘草9克,黃芪9克,肉桂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1~3個療程即可好轉或痊愈。

(6)氣滯血瘀型:症見患部青紫腫痛,凝滯強直,筋肉攣縮。表現為痿弱麻木,口唇爪甲晦暗,肌膚甲錯,舌質紫暗,脈細澀。治則:行氣活血化瘀。方藥:方用身痛逐瘀湯加減。秦艽18克,川芎15克,桃仁12克,紅花6克,甘草6克,羌活12克,沒藥9克,香附9克,五靈脂6克,牛膝12克,地龍6克,當歸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1~3個療程即可好轉或痊愈。

(7)風邪偏盛型:症見患部瘙癢,可見紅斑。表現為遊走性關節疼痛,入夜稍安,肢節屈伸不利,手足不仁,苔薄白,脈浮。治則:祛風通痹止痛。方藥:方用防風湯或如意通聖散加減。防風18克,麻黃6克,當歸12克,秦艽12克,肉桂9克,葛根9克,茯苓9克,生薑6克,大棗3枚,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1~3個療程即可好轉或痊愈。

12絕經期中女性會出現哪些心理變化

(1)悲觀情緒:整日憂心忡忡,情緒低落,抑鬱憂慮,消極厭世,有的甚至有自殺念頭和行為。

(2)抑鬱:這是一種情緒反應,常由社會心理因素而引起,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症狀,常伴有焦慮、軀體不適和睡眠障礙。表現為消極悲觀,對各種活動失去興趣,孤獨,缺乏自信,冷漠,自責自罪,消極行為,無緣無故地感到害怕,驚恐,顧慮重重,苦悶,憂慮,妄想等症狀。

(3)疑慮心理:對自己的身體變化過分關注和恐懼多疑,忐忑不安,擔心患上什麼大病、重病、疑難病症,盡管經多家醫院多次檢查結果均正常,醫生也明確診斷排除器質性病變,但仍然不能消除疑慮。

(4)焦慮心理:經常感覺內心緊張不安,預感到似乎將要發生某種不利情況,大多數表現為缺乏明確對象和具體內容的廣泛性焦慮。

(5)孤獨冷漠:對一切事物失去了興趣,表現為不合群,沉默寡言,對他人冷若冰霜。

(6)神經質:對周圍的事物過於敏感,偏執,遇到不順心的事會一反常態,或靜思冥想,或哭笑無常。

(7)個性和行為變化: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逐漸衰退、情感不穩定、流淚、固執、急躁、動作反應能力下降,表現得比平時容易情緒激動、發脾氣、無緣無故覺得不安而平靜不下來,覺得自己可能要發瘋,晚上睡眠不好,經常做噩夢;覺得體重在下降;感覺手、腳麻木或刺痛;感覺心跳加快,常有便意;有的婦女容易感覺衰弱和疲乏,提不起精神;有的婦女行為有改變,改變了過去的興趣與愛好,不願與人應酬,孤獨,懶散,不愛言語及做家務;有的婦女則表現為躁狂與抑鬱交替發生,可產生幻覺及妄想等,長期不愈者可患癡呆。

13怎樣正確對待絕經期雌激素療法

女性在圍絕經期卵巢功能逐漸衰退或喪失,雌激素水平波動或下降引起自主神經紊亂,代謝障礙。研究表明,雌激素受體除存在於生殖係統外,還存在於全身其他很多地方,如心髒、冠狀動脈、主動脈、皮膚、脂肪和尿道。雌激素參與體內脂肪、蛋白質、骨等重要代謝,雌激素在女性一生的健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雌激素的使用在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方麵的作用受到了大家的重視。圍絕經期女性應用雌激素的目的在於解除症狀,提高女性生活質量,使身體、精神和生理保持良好狀態,增強能力和力量,改善記憶力,改善性功能和滿足感,預防骨質疏鬆症及萎縮性泌尿生殖道疾病。其療效是得到臨床肯定的,但是有些女性為延遲衰老盲目使用雌激素,而導致子宮內膜癌、乳腺癌等腫瘤的發生。什麼情況下需要使用雌激素?怎樣使用雌激素是安全的?

雌激素在絕經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麵:①調整絕經過渡期已經紊亂的月經周期。②解除或緩解圍絕經期症狀。③延緩和預防骨質疏鬆症。④降低直腸癌的發病率。⑤對心血管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臨床調節作用。⑥治療圍絕經期抑鬱症。雌激素也有許多不良反應,研究發現雌激素可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雌激素也與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密切相關,長期暴露於沒有孕激素保護的雌激素刺激下可誘發子宮內膜癌,因此盲目長期應用可能增加子宮內膜癌、乳腺癌、中風及肺栓塞發生的危險性。陰道異常出血或大量出血,突發性出血,點滴出血,痛經;還可以出現頭痛、頭暈、焦慮、乏力等神經係統症狀以及食欲增加,體重改變和過敏反應等。但是研究也發現女性絕經後骨質疏鬆症、冠心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遠遠高於子宮內膜癌和乳腺癌,因此從總體角度權衡,多數學者認為在絕經過渡期和絕經早期對有適應證、無禁忌證的婦女應用雌激素利大於弊。

雌激素替代療法是一種有防病意義的重要醫療措施,療效顯著。但其確實存在遠期副作用,故使用時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一定不要自我服用。激素替代療法的適應證如下:①出現血管舒縮運動功能不穩定,泌尿生殖道萎縮,神經、精神症狀並嚴重影響正常生活。②具有骨質疏鬆症的高危因素,或低骨密度及有骨質疏鬆症。③手術絕經或卵巢功能過早衰竭。激素替代療法的禁忌證有:①有雌激素依賴性腫瘤,如子宮內膜癌、乳腺癌或其病史,這是該療法的絕對禁忌證。②不明原因的陰道出血。③嚴重的肝腎疾病、血卟啉病、腦膜瘤、急性動脈血栓栓塞、重度高脂血症等。激素替代療法的藥物可單獨使用雌激素,適用於不需要保護子宮內膜的情況。雌激素和孕激素聯合使用,適用於有完整子宮的女性。可分為序貫合用和周期聯合使用兩種方法。在使用周期和序貫療法中常會出現周期性出血;連續聯合用法中不發生周期性出血,但在用藥早期可能有非計劃性出血。

研究表明,長期單獨使用雌激素會增加女性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而孕激素和雌激素的配合使用,可使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降低到不使用激素婦女的水平。激素藥物使用的方法和途徑有多種,最常使用的是口服,該方法簡便,有利於改善血脂和心血管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缺點是藥物濃度波動較大,一些合成的藥物有增加肝腎負擔的可能。經皮給藥,使用皮埋、皮貼、塗抹凝膠等方法,但可能對局部皮膚有刺激作用。陰道內置使用對內生殖道症狀效果好,但有吸收不穩定,長期使用會刺激子宮內膜的缺點。另外也可通過肌內注射和鼻吸給藥。無論通過何種給藥方式和使用何種藥物,在應用激素替代療法過程中必須定期進行醫療監測。在使用該療法前,醫生應詳細了解病史、綜合分析患者可能受到雌激素影響的程度、絕經時間,通過婦檢要掌握基本健康狀況,針對個體選擇最小有效劑量。定期隨訪以了解其療效及有無副作用,以便及時調整劑量、劑型和治療方案,以爭取最好效果,避免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需要指出的是,激素替代療法隻是圍絕經期女性保健綜合療法之一,合理飲食、體育鍛煉、補充鈣劑等措施亦不能忽視。在某些有複雜內科疾病患者中激素替代療法尚缺乏經驗,因此該療法的應用研究有待繼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