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整形外科學(Ophthalmicplasticandreconstructivesurgery)是研究眼球畸形與缺損、眼瞼、淚器、眼窩、結膜和眼眶疾病的發生、表現、診斷、治療和預防,以及對眼部外形進行美的重塑的一門學科。它是眼科學和整形外科學的交叉學科,是眼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專業。隨著顯微外科、顱麵外科、頜麵外科和整形外科的發展,材料學、影像學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以及組織工程學、基因工程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和生物醫學工程在眼整形領域的應用,眼整形外科學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
第一節眼整形外科學簡史
整形一詞英文為“plastic”,來自希臘文的“plastiko”,意思是塑造和塑形。顧名思義,眼整形外科的主要任務就是重建和重塑眼部組織。重建是對因先天畸形、發育障礙、創傷、感染、腫瘤等疾病造成的眼部的異常進行手術,重塑是對眼的正常結構進行美學修整和再塑造,以改善外形和恢複功能。眼整形外科是將功能、形態、技術和原則融為一體的一門學科,它既是眼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又是整形外科的重要組成部分。
眼整形外科的發展史可歸納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可追溯至文藝複興時期。當時的印度和西方社會均有割鼻之風,丈夫可將其認為不貞的妻子的鼻子割掉,戰爭勝利者可將其戰俘的鼻子割去,政府可對罪犯施以割鼻之刑以示懲戒,因此當時的缺鼻者數量眾多。由於鼻的位置在顏麵上最為突出,它的畸形十分顯著,所以缺鼻之人大多渴望再獲一個新鼻。為了滿足這項需要,意大利巴羅納(Bologna)大學的外科教授達利阿果齊(GasparoTagliacozzi)發明了用上臂單蒂皮瓣為缺鼻患者再造一個新鼻的造鼻術,因此被西方醫學家尊為“整形外科之父”。隨著造鼻術迅速傳遍歐洲大陸,人們不但對造鼻術發生興趣,還在此基礎上衍生了對眼瞼、口唇和頰部的再造技術。隨著眼瞼再造術的出現,形成了早期的眼整形手術。
眼整形外科快速發展的第二階段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兩次世界戰爭導致大量傷員的出現,他們存在眼球喪失、眼瞼缺損和眼眶畸形等麵容毀損現象,迫切需要修整畸形和恢複功能。戰爭導致需要整形的病人數量激增,對整形的需求快速增加,這樣就間接促使了大量具有嫻熟技能的外科醫生加入到整形外科和眼整形外科的隊伍。借助同時代發明的氣管內麻醉方法,眼整形外科醫師們可以在患者頭麵部施行長時間的細致手術操作和進行各種活體組織移植。此外各種抗生素相繼出現和消毒技術的改進,使眼整形外科手術的感染率也降低到最低程度,大大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之後,帕傑特(Padgett)和侯德(Hood)發明了取皮機,使稍有訓練的外科醫生都能取得厚度準確的大張皮片,大大推動了當時的再造整形外科技術,隨著整形外科技術獲得突飛猛進的進展,也帶動了分支專業眼整形外科的發展。
近二三十年以來,隨著現代工業和交通的發展,眼部外傷和畸形的發生率居高不下。20世紀後期,隨著手術技術、材料科學、診斷水平和醫學工程的發展,以往很多不能手術治療的先天畸形和外傷畸形都得到了很好的修複重建。由於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許多人在衣、食、住、行方麵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後,開始對自己的容貌感到不滿,要求進行美容,從而使眼整形手術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眼整形外科因此進入發展、普及和提高的第三階段,在眼球、眼瞼、眼窩、淚道和眼眶外傷畸形修複重建技術持續發展的同時,眼部美容手術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我國眼整形外科起步較遲。起步之初,我們無論從專業隊伍、專業技術、臨床經驗和基礎理論研究方麵都比較薄弱,與國外同行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極大進步,在全國眼科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眼整形水平也獲得了極大的提高。很多大學醫院眼科中心、三甲醫院眼科以及眼科醫院都設立了眼整形外科專業,培養了一批眼整形醫生。還有很多二級醫院眼科也開始注重眼整形專業,正在進行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一支很好的眼整形外科醫生隊伍已經初步建立。相信隻要我們繼續努力,迎接挑戰,共同拚搏,不斷追蹤發達國家研究動向,結合我國特色開展自主創新研究,發揮我國整體優勢,我國眼部整形美容外科一定會更加迅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