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難無情 求生有術(1 / 3)

>p��S——遭遇海難自我避險小貼士

海難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對於作者和讀者,都是如此。

畢業於海軍飛行學院、海軍政治學院,曾在海軍部隊、海軍政治部和大連海軍艦艇學院工作了20來年,現在又居住在大海邊,可以說,平生與大海有緣。無論是在海空間飛行、乘海輪經煙台或上海回淮南老家探親,帶領海軍大學生遠赴舟山群島等海域實習,還是參加大舜號海難采訪、“五七”空難采訪,應該講,耳聞目睹的海難事故不少,海難給自己留下的印象也是深刻的。

但是,具體執筆,將一百年來發生在世界各個角落、各種類型的大海難梳理一遍,彙聚一冊,卻是一種心理煎熬與考驗。

我的切身感受是,此書詳述的10大海難,盡管原因不同、傷亡不等、影響不一,共同之處,每一次海難都讓成束的鮮花一樣的生命瞬間凋零,每一次海難都給罹難者的家庭造成無法愈合的精神創傷,每一次海難都能夠折射出人性的光輝。而對於我而言,寫作一次大海難的過程,就像是心靈的傷口從割開到結頰的過程;再寫作另外一次大海難,就仿佛重新撕裂剛剛結頰的傷口……十個反複,痛苦不堪。這是在過去的著述中從來沒有過的心理體驗。

我為什麼硬著頭皮往下寫呢?最主要的動力,還是我相信吃一塹,才能長一智。也就是說,人們對於海難了解得多了,就會化間接經驗為直接智慧,喚醒責任心,提高警惕性,增強抵抗力,一旦遭遇海難,就能沉著鎮定,排除萬難,化險為夷。

海難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本書是一本“血淚史”。通過研究、思考,我也發現,不管海難有多大有多險有多慘,潛艇、核潛艇是個例外,民用船隻製造的海難,幾乎沒有“全軍覆沒”的現象。也就是說,遭遇海難之後,總是有不少人大難不死,得以生還。除了一些人運氣好,命大福大造化大,多數人都是有意、無意地使用了求生技巧。所以,我認為在讀者朋友讀完拙作,對於海難及其海難中折射出的人性光輝有所了解之餘,還應該順便了解一些海上求生方法。誰也不願意遭遇海難。顯貴者如馮玉祥(曾任中華民國國民軍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軍政部長、陸軍一級上將等。1948年9月1日,因乘坐的前蘇聯勝利號客輪在黑海發生火災,馮玉祥罹難),富裕者如約翰·雅各布·阿斯德(美國億萬富翁,其個人足可以購買11艘泰坦尼克號),堅固者如泰坦尼克號、科斯塔·康科迪亞號等等,也都未能躲避船沉人亡的命運。作為一般人,誰又敢打保票一輩子乘船、坐飛機不遭遇風險呢?有備才能無患啊。

在我的藏書中,就有一本《生存之道》,屬於《飛行人員知識叢書》中的一本,由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陸惠良編寫,1983年6月,由空軍司令部內部出版,專供飛行員閱讀。這本書還是我當飛行員時的讀物,跟著我走南闖北,三十春秋。現在,正好派上了用途。我將該書有關內容摘要選出,介紹給讀者朋友,希望在關鍵時刻,能夠給意外遇險者提供一些具體的幫助和參考。

海上遇險求生知識

世界海洋的總麵積為三億六千萬平方公裏,占地球麵積的的十分之七。我國海岸線長達一萬八千多公裏,北起鴨綠江口南到北侖河口,沿海島嶼的海岸未算在內,我國領海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總麵積為四百七十多萬平方公裏。

在洶湧澎湃的海洋上,對降落在海上的飛行員來說,首先要防止淹溺。在寒冷水域,防止冷水浸泡則是當務之急;在暖和的水域,需要防鯊魚襲擊。如果在救生船或海島上等待營救的時間較長,還需要解決水和食物的問題。

第一節 水上漂浮方法

人突然落入海中,如果肺內大量灌進海水可使人很快窒息。另外,海水因鹽度較高,會使血液中的水分滲入肺內,造成肺水腫;在江湖中,因吸入大量淡水使血液很快稀釋幾倍,可使心髒發生心室纖顫。肺水腫和心室纖顫都是危及生命的症狀。由於人腦十分嬌氣,經受不起稍長時間的缺氧。如果淹溺時間稍久,搶救就很難成功。淹溺後3分鍾,搶救成功率為75%;4分鍾,為50%;5分鍾,為25%;10分鍾以上,一般就很難複蘇。

漂浮的方法有四種。一是遊泳,二是防淹術,三是使用救生背心,四是坐在救生船上。毫無疑問,坐在救生船上漂浮是最為理想的,既可以避免在冷水中浸泡,又能較好地休息。此外,救生船在海麵上目標相對來說較大,便於空中尋找。救生船上還可以進行了各種通訊聯絡。但救生船萬一丟失或損壞,也可能用前三種辦法漂浮。

一、遊泳與防凍

在平靜的海麵上,盡可能用仰泳。這種遊泳姿勢能更好地節省體力,堅持更長時間。

在冷水中,為了避免凍僵,可采取兩種辦法加以保暖:

一是下水之前盡量多穿衣服。試驗證明,水溫5℃時,裸體者耐受時間為20-30分鍾;水溫15℃時,為1.5小時。而穿上厚衣服後,水溫5℃時,耐受時間為40-60分鍾;水溫15℃時,為4-5個小時。許多船隻發生事故時,一些人落水之前脫掉衣服,結果很快就凍僵而死亡。

二是在冷水中盡量少活動。這是因為,人體活動時,80%的熱量來自於肌肉,而肌肉靠近冷水,散失熱量很快;而且,人體在水中活動時,會不斷地產生對流,體溫難以保持,還會消耗大兩體能。正確的方法是,將身體在水中卷屈起來,雙手抱於胸前,兩腿彎曲收於腹部,以頭部不沉入水內為標準。這樣,散熱的速度就會慢一些。

二、防淹術

這是二次大戰期間,一名名拉諾斯的人專門為降落在海上沒有救生背心的飛行員設計的漂浮動作。他的一名學生曾因船隻翻沉幸免於難,其身上嚴重燒傷,一隻胳臂骨折,就是用這種方法在水中堅持了5個小時,最後獲得營救。

防淹術的漂浮動作與遊泳不同。其特點是頭部浸泡在水下,而且體力消耗減少到最低限度。因為遊泳時,必須通過手腳無能運動才能使人漂浮在水麵,而這種防淹術則是利用人在水中的浮力,消耗體力很小。人的頭部重量平均約為6.8公斤。人體垂直位漂浮時,約有2.2公斤的組織浮在水麵上(婦女約有3.6公斤)。因此一個浸泡在水中的人,為了使嘴和鼻子露出水麵,至少要用2.2公斤重的肌肉能量;如果穿了衣服和每次呼吸時,還要消耗更多的體力。這個數字雖然不大,但時間一長就會使人筋疲力盡,這是造成淹溺的主要原因。而防淹術漂浮,由於頭部在水下,隻在必要時頭部才露出水麵進行吸氣,因此肌肉耗能較小。大部分人在吸氣時,身體比重可從原來的1.03-1.11公斤,降下到0.97公斤左右,這樣就使人體漂浮在水麵附近。

防淹術漂浮具體的動作可分為5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