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期檢查
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是口腔預防保健的重要措施。通過檢查,以便能早期發現疾病和早期治療,1~12歲者,每半年檢查一次,13歲以上每年檢查一次,孕婦每2~3個月檢查一次。
(二)口腔衛生宣教
口腔衛生宣教是口腔保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廣大醫務工作者應盡的義務和職責。通過衛生宣教,提高人民口腔衛生知識水平,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積極參加和開展社會化口腔保健工作,建立健全口腔預防保健組織,從而達到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的目的。
(三)勞保措施
對從事重金屬、強酸、強堿作業人員,應改善勞動環境,積極采取有效防護措施,從而達到減少疾病,保障健康的目的。
(四)消除致病因素
齲病好發部位是點隙窩溝處,可用窩溝封閉劑封閉這些部位,預防齲齒發生。多生牙、錯位牙、阻生牙、畸形牙均應早期處理。這是預防牙齒疾病及其臨近組織和遠離器官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五)糾正不良習慣
多數病人從嬰兒時期養成不良習慣,久之則影響牙齒和頜骨正常發育。單側咀嚼可致對側組織發育不良,又因缺乏咀嚼自潔作用而致牙石堆積在牙冠、牙頸部引起牙齦炎。張口呼吸影響齶部發育,導致口幹和牙齦增生。吮唇咬舌咬頰習慣可致錯,其次還有睡前吃糖、食過量強烈刺激性食物等不良習慣,均有礙口腔頜麵部健康。應通過衛生宣教,給予及時糾正。
(六)按摩牙齦
為預防牙周組織病,可用手指、牙刷、橡膠或塑料清潔器作齦部旋轉按摩,每日不少於20次。多攝取纖維性食物對牙齦也有良好的按摩作用。給牙齦進行適當的按摩可使上皮增厚,角化增強,有助於齦溝液排出,起到衝洗齦溝細胞的作用。按摩還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氧和營養物質的供應,加速新陳代謝,增強齦組織健康。
(七)叩齒與咽津
叩齒是指每日早晚空口將上下頜牙相互輕咬叩30~40次,先叩後牙,再叩前牙。叩牙可促進肌肉、關節、牙齦和牙周組織的循環,從而起到固齒作用。
咽津是舌舔上齶,以刺激唾液分泌,待唾液滿口時,然後咽下,每晨如此反複3次,起到促進唾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的作用。
(八)合理營養
多吃適當硬度和粗糙的食品,可增加自潔作用和牙齦的按摩作用,從而增強牙體和牙周組織的抗病能力。對妊娠和哺乳期婦女、兒童應增加營養。科學食用碳水化合物食品,例如,兩餐之間吃糖類食物,睡前和刷牙後不吃糖類食物。
思考題
1.請簡要闡述正確刷牙的方法。
2.大眾進行口腔保健需注意哪些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