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牙體組織疾病病人護理(2 / 3)

(1)藥品 丁香油、50%酚甘油、25%麝香草酚酊、樟腦酚合劑、70%乙醇。

(2)修複、墊底材料 磷酸鋅黏固粉、複合樹脂、玻璃離子體黏固粉、白合金粉及銀汞、氧化鋅丁香油黏固粉、氫氧化鈣。

(3)器械及用物 檢查盤一套、各型車針、成形片及形片夾、雙頭挖器、黏固粉填充器、銀汞填充器、咬合紙、橡皮輪。

2.安排病人就位,做好病人的解釋工作,消除對鑽牙的恐懼心理。調節好椅位及光源。

3.準備好窩洞消毒的小棉球及棉條,消毒藥物根據齲洞情況及遵醫囑選用。

4.醫師製備洞型時,協助牽拉口角。

5.調拌所需材料。

6.注意事項,銀汞合金填充術後,牙齒24小時內不能咀嚼食物,以免填充物脫落。

【健康指導】

1.保持口腔衛生 養成飯後漱口、早晚刷牙的習慣。尤其是睡前刷牙更重要,以減少菌斑及食物殘渣的滯留時間。

2.定期進行口腔檢查 一般2~12歲半年1次,12歲以上1年1次,以便早期發現齲病,及時治療。

3.采取特殊的防護措施 如飲水、飲食中加氟的藥物防齲,使用含氟的牙膏以及點隙窩溝封閉防齲等,提高牙齒的抗齲能力。

4.保護牙齒 不要用牙咬堅硬帶殼的食物及開啟啤酒瓶蓋,防止牙損傷。

5.少食蔗糖類食物 特別是兒童和青少年要建立少吃零食、合理飲食的習慣。可使用蔗糖的代用品,如木糖醇、甘露醇等,防止和降低齲病的發病率。

二、牙髓炎

牙髓炎(pulpitis)多繼發於深齲,主要是細菌、毒素或其他理化因素,通過牙本質小管、暴露的牙髓和牙周途徑刺激牙髓,造成牙髓組織的炎症。牙髓炎是深齲的常見並發症,也是臨床上牙痛的主要原因。

【病因及發病機製】

1.細菌因素 細菌感染是導致牙髓炎的主要因素。當齲病發展至牙本質深層時,細菌及其代謝產物可通過牙本質小管和暴露的牙髓組織進入髓腔,引起牙髓組織炎症。牙周感染可經根尖孔逆行侵入牙髓也可以引起牙髓炎症。

2.物理因素 創傷性咬合、磨牙症、充填物過高等引起的慢性咬合創傷和牙的急性創傷可影響牙髓的血供,引起牙髓病變。牙體治療時溫度過高、電流及機械壓力等物理刺激可引起牙髓充血,轉化成牙髓炎。

3.化學因素 齲病治療時消毒藥物刺激性過強、墊底和充填材料選擇不當均可引起牙髓病變。

4.免疫因素 進入牙髓的抗原物質可誘發機體的特異性免疫反應,導致牙髓損傷。

【臨床表現】

牙髓組織位於牙髓腔中,髓腔四壁為堅固的牙本質,沒有彈性,且隻有通過根尖孔與周圍組織相通,當牙髓組織發生炎症時,炎性滲出物無處引流,積聚在髓腔中,使髓腔壓力逐漸增大,壓迫牙髓神經引起劇烈疼痛。牙髓組織血液循環容易發生障礙導致牙髓壞死。

牙髓炎根據其臨床發病和病程經過的特點分為急性牙髓炎和慢性牙髓炎。

1.急性牙髓炎 臨床上絕大多數是由慢性牙髓炎急性發作引起的,齲源性者尤為顯著。無慢性過程的急性牙髓炎多出現在牙髓受到急性的物理損傷、化學刺激以及感染的情況下。急性牙髓炎臨床特征是發病急,常有劇烈疼痛。

(1)症狀

1)自發性疼痛:未受到任何外界刺激的情況下,突然發生劇烈的自發性尖銳疼痛。

2)陣發性疼痛:疼痛呈間歇性發作,可以分持續過程和緩解過程。早期疼痛持續時間短,緩解時間長,一日內疼痛發作2~3次,每次持續數分鍾。隨著病情的發展,疼痛持續時間加長,到炎症晚期,疼痛可持續數小時甚至一整日。

3)激發痛:遇冷熱刺激疼痛可加劇。一般早期對冷刺激敏感,晚期熱刺激加劇疼痛,冷刺激可緩解疼痛。病變晚期牙髓已化膿或部分壞死,牙髓的病變產物中有氣體,受熱後氣體膨脹,致使髓腔壓力進一步增高,產生劇烈疼痛,而冷刺激可以使氣體體積收縮,減小髓腔壓力而緩解疼痛。

4)夜間疼痛加劇:主要是由在平臥時,頭部位置比站立時低,牙髓腔內充血更嚴重,壓力更大所致。病人常因牙痛而難以入睡,或者從睡眠中痛醒。

5)放射疼:疼痛常沿三叉神經分布區域放射至同側上、下牙及頭麵部,不能定位。疼痛發作時,病人大多不能明確指出患牙。故病人常常把同側上、下頜的患牙弄錯。但絕對不會放射患牙的對側。

(2)體征 檢查時可發現有深齲洞,探痛明顯,可有穿髓孔,晚期炎症的患牙有時可有輕叩痛。溫度測試時,患牙的反應極其敏感,刺激去除後,疼痛要持續一段時間。進行牙髓活力電測驗時,患牙在早期炎症階段反應性增強,炎症晚期則表現為遲鈍。

2.慢性牙髓炎 慢性牙髓炎是由於細菌毒力低或機體抵抗力較強而引起牙髓慢性炎症過程,也可由急性牙髓炎轉變而來。慢性牙髓炎有時也可急性發作。

(1)症狀 病人一般不會發生劇烈的自發性疼痛,但有時可出現不甚明顯的陣發性隱痛或每日出現定時鈍痛。慢性牙髓炎的病程較長,病人有長期的冷、熱刺激痛或食物嵌入痛病史。但不如急性牙髓炎敏感。患牙常表現為咬合不適或有輕度叩痛,病人一般多可定位患牙。

(2)體征 檢查患牙可見深齲,探診感覺遲鈍,深探有劇痛並有少量暗紅色血液滲出。

3.並發症 根尖周炎是指牙齒根尖部牙骨質及其周圍的牙周膜和牙槽骨發生的炎症性疾病。多數是由牙髓病變繼發而來的。

【輔助檢查】

用牙髓活力電測儀檢查牙髓活力,溫度試驗及叩診可幫助確診患牙,X線檢查齲洞與牙髓腔的關係。

【治療要點】

治療原則:先做應急處理,解除病人的痛苦,待症狀緩解後,再行專科徹底治療。

1.開髓引流 牙髓炎的劇痛與髓腔內炎性滲出物或膿液得不到引流,髓腔內壓力增高有密切的關係。開髓引流的目的是引流炎症滲出物,減輕髓腔壓力,緩解疼痛。為了止痛,最好在局麻下,用小挖匙去除齲洞內腐質。以探針或小牙鑽造成髓腔穿孔,使髓腔內滲出物或膿液得以引流,降低髓腔內壓,疼痛即可減輕,甚至消失。現提倡在局麻下直接進行牙髓摘除,去除牙髓後,放置一無菌小棉球暫封即可。完全去除牙髓後使病人就診時疼痛得到根治。

2.藥物止痛 去除齲洞內軟化牙本質與食物殘屑,用小棉球蘸丁香油酚、樟腦酚、牙痛水等藥物放置齲洞內。同時口服鎮痛類藥物,可收到暫時止痛作用。也可以注射麻醉劑止痛,效果可維持2~3小時,注射方法與拔牙麻醉法相同。

3.針灸止痛 針刺穴位可以取得一定的止痛效果。不論上頜或下頜,前牙或後牙均可針刺雙側合穀穴,或針刺同側平安穴(耳屏與口角連線的中點)均可取得良好的止痛效果。囑病人自行按摩上述穴位也可達到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