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 劫鏢(上)(1 / 2)

荊楚之地,自古兵家必爭。此地通南北,聯東西,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形象的稱為‘南船北馬’,扼天下之咽喉。宋元‘襄樊戰役’在襄陽、樊城兩地為核心的荊楚之地打了將近二十年,更添其兵家聖地的光輝。後世知兵、愛兵之人至此,談兵事,詠古今,嗟籲不已!

自大明洪武皇帝一統天下,將荊楚之地立為湖廣行省,戰略地位日益重要,洪武皇帝為了方便用兵,在幅員遼闊的大明疆域上,設了十三座糧倉。

荊楚之地上的樊城便是其中的一座。當時北地烽煙未息,蒙古皇族蠢蠢欲動,蘇魯定直指中原,屢犯大明邊境;西邊的吐蕃亦是狼子野心,時時刻刻惦記著用腰刀割去川陝土地。樊城的糧倉,一半是為了北伐蒙古而準備。另一半則是為了西進吐蕃提供保障。城內更設了軍營五千座,便於朝廷用兵的調度和集結。

大明自開國時,邊境就動蕩不安,樊城大營從來都沒有空過,軍事戰略地位的突出,使得荊楚的商事也獲得長足的發展。此地大到行軍打仗的戰略物資,小到軍營裏常駐的丘八爺們需要的生活用品,都有工匠打造、商賈銷售供應。到了嘉靖年間,經過百多年積累,此地已是商賈雲集,富甲天下。

荊楚不僅工商業繁榮,更憑借江漢平原的土地之優沃而使得糧稻產量冠絕天下,‘湖廣熟,天下足’,大明的其他地方,皆不能望其項背。

荊楚的富足,直接反應在了交給朝廷的貢賦上,每年上繳朝廷的銀兩,占了天下貢賦總量的八分之一,除去蘇鬆二府的貢賦外,荊楚之地的稅賦便是第一。楚地之百姓曾私下議論,每年用來裝貢銀的大箱子,至少需要三十匹馬來拉。

貢銀量大難運,倒是愁壞了官府,先不說貢銀數量巨大,沒有哪個銀號有能力存兌,單是兵力護持也是捉襟見肘,軍營裏的丘八爺也不歸地方官調度,衙門裏的差人太少,身手也差,護衛不了這麼一大批銀子。

為了確保貢銀不被沿途的山賊水匪搶走,湖廣行省的布政使司衙門終決定將貢銀交給當地有名的大鏢局護持,鏢局的鏢師都是行走江湖的人物,一身本事自是不消說的,且各個都是長袖善舞的人物,黑白兩道都吃的開,交給鏢局押運之後,百年間貢銀出事的情況極少。久而久之,由鏢局運送貢銀,布政司衙門和都司衙門從旁協助,遂成定例。

這一年,又是荊楚押送貢銀的日子。陽春三月,草長鶯飛,襄陽至平州的驛道上,剛抽出嫩芽的柳枝,垂在道旁,猶如青翠的幔帳,襯出驛道上的昂然春意。放眼望去,筆直開闊的官道上,春色動人,放眼皆青。無數早鶯鳴叫,如天籟梵音。春風送暖,令人氣爽神清。陽光之下的驛道,車馬粼粼,塵土漫天,一支百多人的隊伍自遠而近,順著道路,徐徐東行。

隊伍的最前麵是一支鏢隊,鏢師們都是年輕精壯的漢子,一色的粗布麻衣,黑底皂靴,配合著足下整齊的步伐,嚴峻的神色,整支隊伍顯得意氣風發,神采奕奕。鏢隊的尾處的馬車上豎著一麵三人高的巨大鏢旗,在風的吹動下,獵獵作響,旗身隨著風力翻滾,瞬間又被大風拉的筆直,現出旗身上的金線刺字——“威遠鏢局”。

說到‘威遠鏢局’,湖廣的商人富戶皆會大大誇獎其一番。這是湖廣第一大派‘風槍門’名下的產業,手下聚集了一大批能人自是不必說的,更難得的是威遠鏢局待人以誠,從不店大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