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大物博,茶的種類也很多...一共有多少種綠茶?
今天我們就來為綠茶的品種做個介紹:
1、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茶,集中產於獅峰山、梅家塢、翁家山、雲棲、虎跑、靈隱等地。這裏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尤其春茶季節,細雨蒙蒙,溪澗常流。土壤深厚,多為沙質壤土,唐代陸羽《茶經》中所說的“礫者上”,正與優良品質的龍井茶生於砂壤土相吻合。
龍井茶區的茶樹品種,芽葉柔嫩而細小,富含氨基酸與多種維生素。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優良品種,為龍井茶優良品質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條件。
龍井茶分13個等級,即特級1—3等和1—10級。實際上現在9、10兩級已不再生產。一般特、1、2、3級為高級龍井,4—6級為中級龍井,7級以下為低級龍井。級別越低,炒製時鍋溫度越高,投葉量越多,炒製手勢也越重。
炒製好的龍井茶極易受潮變質,必須及時用紙包成0.5公斤一包,放入底層鋪有塊狀石灰(未吸潮風化的石灰)的缸中加蓋密封收藏。貯藏得法,約經0.5—1個月後,龍井茶的香氣更加清香馥鬱,滋味更加鮮醇爽口。保持幹燥的龍井茶貯藏一年後仍能保持綠色、香高、味醇的品質。
高級龍井茶的色澤翠綠,外形扁平光滑,形似“碗釘”,湯色碧綠明亮,香馥如蘭,滋味甘醇鮮爽,向有“色綠、香鬱、味醇、形美”四絕佳茗之譽。
龍井茶的特點是香鬱葉醇,非濃烈之感,宜細品慢啜,非下功夫不能領略其香味特點。清代茶人陸次之曾讚曰:“龍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之後,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於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仍至味也。為益於人不淺,故能療疾,其貴如珍,不可多得。
2、黃山毛峰
黃山風景區境內海拔700—800米的桃花峰、紫雲峰、雲穀寺、鬆穀庵、吊橋庵、慈光閣一帶為特級黃山毛峰的主產地。風景區外周的湯口、崗村、楊村、芳村也是黃山毛峰的重要產區,曆史上曾稱之為黃山“四大名家”。現在黃山毛峰的生產已擴展到黃山山脈南北麓的黃山市徽州區、黃山區、歙縣、黟縣等地。
這裏山高穀深,峰戀迭翠,溪澗遍布,森林茂密。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5—16℃,年平均降水量1800—2000毫米。土壤屬山地黃壤,土層深厚,質地疏鬆,透水性好,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磷鉀肥,呈酸性(PH4.5—5.5),適宜茶樹生長。優越的生態環境,為黃山毛峰自然品質的形成創造了極其良好的條件。
黃山毛峰分特級及1—3級。特級黃山毛峰又分上、中、下三等,1—3級各分兩個等。
特級黃山毛峰堪稱我國毛峰之極品,其形似雀舌,勻齊壯實,峰顯毫露,色如象牙,魚葉金黃;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其中“金黃片”和“象牙色”是特級黃山毛峰外形與其他毛峰不同的兩大明顯特征。
3、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產於江蘇縣太湖洞庭山,洞庭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人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5—16.5℃,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麵,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
碧螺春采製技藝高超,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揀得淨。每年春分前後開采,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春明采製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
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厘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炒製500克高級碧螺春約需采6.8—7.4萬顆芽頭,曆史上曾有500克幹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
碧螺春分為7級,芽葉隨1—7級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炒製鍋溫、投葉量、用力程度,隨級別降低而增加。即級別低鍋溫高,投葉量多,做形時用力較重。
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鬱,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
4、蒙頂茶
蒙頂茶產於四川省邛崍山脈之間的蒙山。蒙山位於成都平原的西部,地跨名山、雅安兩縣。山勢巍峨,峰巒挺秀,重雲積霧,古人說這裏是“仰則天風高暢,萬象蕭瑟;俯則羌水環流,眾山羅繞,茶畦杉徑,異石奇花,足稱名勝。”
蒙頂茶是四川蒙山各類名茶的總稱。采製均甚精細,品質均甚優異。其中最著名的有:雷鳴、霧鍾、雀舌、白毫、鳥嘴、龍團、鳳餅等。現在一些傳統名茶多數都保留了下來。其中品質最佳的如“蒙頂甘露”、“蒙頂黃芽”,不僅供國內銷售,國外亦享盛名。
5、顧渚紫筍
顧渚紫筍自唐朝廣德年間開始進貢,至明朝洪武八年“罷貢”為止,前後曆時600餘年。
唐時紫筍茶製作,以蒸氣殺青,經“搗、拍、碾壓”成餅茶;宋時的紫筍茶,為蒸青後,研膏、模壓為龍團茶;明洪武年間罷貢龍團茶,以芽茶作貢茶,即成為烘炒類的條形散茶。
自此茶的形態大有改變,根據芽葉采摘大小,分為紫筍、旗芽、雀舌等品類,並由蒸汽殺青改為鍋炒殺青。
明未清初開始,紫筍茶逐漸消失。到20世紀40年代,顧渚山區的茶園大半荒蕪凋落,紫筍茶亦停產失傳。
70年代末為恢複紫筍名茶,浙江長興縣有關單位緊密合作,努力挖掘創新,獲得可喜成果。
顧渚紫筍鮮葉極為幼嫩,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或一芽一葉,炒製0.5公斤幹茶,芽葉多達3.6萬個左右。鮮葉采回後,需經5—6小時攤放,待含水量降至72%左右、發出清香時炒製。
加工工藝分為殺青、炒幹整形、烘焙三道工序。殺青在鍋中進行,要求殺勻殺透。殺青葉出鍋後,進行攤涼,再入鍋炒幹整形,最後烘幹至含水量5%左右時下烘,稍經攤涼,包裝收藏。
該茶係半炒烘類型,既用鍋炒,又用烘焙,因而外形緊結,又較完整。香氣馥鬱,湯色清澈,茶味鮮醇而回味甘甜。自1979年試製以來,曆屆都被評為部級或省級優質名茶。
6、桂平西山茶
西山茶產於廣西省桂平縣的西山。這裏集名山、名泉、名寺、名茶於一地,使西山的景色更加迷人。西山茶最高山岩海拔700米左右。山中古樹參天,綠林濃蔭,雲霧悠悠,潯江水色澄碧似錦。乳泉昌瑩,冬不調,夏不溢。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茶樹多生長在山腰的奇峰怪石間。確是茶樹生長的理想環境。
西山茶從1960年後得到很大發展,目前已從原有的零星散植發展到成片的西山風景茶園,年產量已達600公斤左右。產品暢銷國內外,得到各方人士的高度讚揚。已故著名壯族詩人黃勇宗曾詠詩道:“乳泉水溫西山茶,又香蜜糖又香花,天下名茶我嚐過,如今隻愛這一家。”
西山茶條索緊結,纖細勻整,呈龍卷狀,黛綠銀尖,茸毫蓋鋒梢,幽香持久,滋味醇和回甘鮮爽,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經飲耐泡,尤其是采用西山乳泉烹飲更是膾炙人口,飲後齒頰留芳,耐人尋味。常飲西山茶,有健脾壯身的作用。
7、南京雨花茶
雨花茶原產於南京中山陵和雨花台園林風景區,現已擴大到大江南北的“三郊五縣”,即雨花、棲霞、浦口3個郊區,江寧、江浦、六合、溧水、高淳等5個縣。由全部手工炒製步走向機械化生產,產量達7—8噸,質量逐年提高。
雨花茶成品分特級、1—4級共五個級別。手工炒製勞動炒製勞動強度較大,功效低,每鍋隻能炒製250克茶。因此,近年開始進行機械化生產試驗,已獲得成功。
緊、直、綠、勻是雨花茶品質特色。最終要求達到:形似鬆針,條索緊直、渾圓,兩端略尖,鋒苗挺秀,茸毫隱露,色呈墨綠,香氣濃鬱高雅,滋味鮮醇,湯色綠而清澈,葉底嫩勻明亮。沸水衝泡,芽芽直立,上下沉浮,猶如翡翠,清香四溢。品飲一杯,沁人肺腑,齒頰留芳。
8、太平猴魁
尖茶是安徽省的特產,產於太平、涇縣、寧國一帶。除普通尖茶外,還有太平魁尖、涇縣特尖,近年寧國又創尖茶新產品——黃花雲尖。太平猴魁為尖之極品,久享盛名。
太平猴魁產於黃山市黃山區太平湖畔的猴坑一帶,境內最高峰鳳凰尖海拔750米,為黃山山脈北麓餘勝。這裏依山瀕水,林茂景秀,湖光山色,交融映輝。茶園多分布在25—40度的山坡上,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這裏平均溫度14—15℃,年平均降水量1650—2000毫米,土壤大多為千枚岩、花崗岩風化而成的烏沙土,PH值在4.5—6.5之間,土層深厚肥沃,通氣透水性好,茶樹生長良好,芽肥葉壯,持嫩性強。
太平猴魁的鮮葉采摘特別講究。穀雨前後,當20%芽梢長到一芽三葉初展進,即可開園。其後3—4天采一批,采到立夏邊停采,立夏後改製尖茶。采摘標準為一芽三葉初展,並嚴格做到“四揀”:一揀山,揀高山、陰山、雲霧籠罩的茶山;二揀叢,揀樹勢茂盛的柿大茶品種的茶叢;三揀枝,揀粗壯,挺直的嫩枝;四揀尖,采回的鮮葉要進行“揀尖”,即折下一芽帶二葉的“尖頭”,作為製猴魁的原料。
9、廬山雲霧
廬山雲霧茶產於江西省廬山。
本世紀50年代以來,廬山霧茶得到了迅速發展,古老的茶山,日新月異。現有茶園5000餘畝,分布在整個廬山的漢陽峰、五老峰、小天池、大天池、含鄱口、花徑、天橋、修靜庵、中安、捉馬嶺、海會寺、帥家、化城山、青山、通遠、八仙庵、馬尾水、高壟、威家、蓮花洞、龍門溝、賽陽、碧雲庵等地。其中尤以五老峰與漢陽峰之間,因終日雲霧不散,茶葉品質最好。
品質特征為:外形條索緊結重實,飽滿秀麗;色澤碧嫩光滑,芽隱綠;香氣芬芳、高長、銳鮮;湯色綠而透明;滋味爽快,濃醇鮮甘;葉底嫩綠微黃,鮮明,柔軟舒展。
10、六安瓜片
六安瓜子產於六安、金寨、霍山三縣之毗鄰山區和低山丘陵,分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兩個產區。內山瓜片產地有金寨縣的響洪甸、鮮花嶺、龔店;六安縣的黃澗河、雙峰、龍門衝、獨山;霍山縣的諸佛庵一帶。外山瓜片產地有六安市的石板衝、石婆店、獅子崗、駱家庵一帶。產量以六安最多,品質以金寨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