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佛朗機(1 / 2)

其實在這個時代,像紅薯,玉米,土豆這些高產作物早已經傳入華夏,隻不過還沒有像後世那樣普及而已,土豆,紅薯,玉米也隻不過在東南沿省開始試種。

不過這玩意隻要到南方弄到不是什麼問題,至於橡膠問題也不大,盡管那玩意的生產地在南美洲,可是幾百年的時間,歐洲人也基本把他們帶到了亞洲來了。

可是佛朗機炮卻成了問題,雖說他霍克以他的關係網不是弄不到,可是弄的到是一回事,真實到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佛朗機炮(上為子銃,下為母銃)佛朗機炮由歐洲發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共和國傳入中國,按其國名稱為“佛朗機”,成為中國明代中期火炮。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製成功第一批32門佛朗機,每門重約300斤,母銃長2.85尺,配有4個子銃。之後,明廷又陸續仿製出大小型號不同的各式佛朗機,裝備北方及沿海軍隊。

明代佛郎機炮是歐洲早期後裝炮的發展型,但又不同於現代的後裝炮。它前有準星,後有照門,可從照門孔內進行瞄準,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轉動。腹部膨大,留有長口,炮身外麵用木包住,並加以防炸裂的鐵箍,另有子銃5個,在子銃內裝填彈藥,輪流安入腹部的長口內發射。(注:子銃又稱提心炮,相當於火炮的藥室部分,它是一種比母銃身管稍細的又一炮管,與母銃身管一起構成雙重炮管。)因為采用子母銃分離方式,所以體重較輕,最輕者僅有150斤,重者達千斤。《明史》記載佛郎機炮:“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幹餘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長頸,腹商修孔,以子銃五枚夕貯藥置腹中,發及百餘丈。”

這種火炮的優點是以子銃預貯彈藥,不必臨時裝填,可加快發射速度。缺點是身管較短,和紅夷炮相比,不能有較遠的射程。[歐洲資料,短加農炮射程在340至2000米之間,在六七百米時命中率最高。]而中國因為罕遇歐洲那樣強大的海上對手,所以仿製的船用佛郎機炮彈重量比較輕,千斤巨炮在射程上可以與紅夷炮相比,達到兩三千米。[有史料記載紅夷炮射程可達十裏,即五千米,估計是設置在高城上的緣故,野戰或海戰很難達到。

這玩意他初步估計也得一千兩一門,三門那就是三千兩,三千兩哪怕是他全盛時期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更何況如今,他全部資金恐怕還沒這個零頭。

“怎麼?不行嗎?”看著霍克的表情,劉辰不由一皺眉頭,語氣也變得有些冰冷,開玩笑如今這些都是他急需的,如果這個英國佬連這點價值都沒有,那也隻是一個苦力而已。

這其中的土豆,紅薯,玉米是為了擴充糧食,開玩笑後世滿清之所以能夠撐兩百年,甚至弄出來了一個所謂的“康乾盛世”,其根本的原因無非就是紅薯土豆這兩種高產作物。

整個滿清的苛捐雜稅多的令人發指,可是整個通知機構盡然沒有崩潰,盡管是這些有他們愚民工作實在做的太好的原因,可是不可否定是土豆和紅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