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大練兵(2 / 2)

嘉靖三十九年,戚繼光利用作戰間隙撰成《紀效新書》。他在序言中說:「夫紀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書,所以明其出於法,而不泥於法,合時措之宜也。」書中闡述了選兵、號令、戰法、行營、武藝、守哨、水戰等內容,還吸收了同時代人的可貴經驗,如卷十二收錄了俞大猷的《劍經》,卷十四收錄了各個拳派的拳法。這本書是他抗擊倭寇的經驗總結,也是他訓練戚家軍的教本。

《練兵實紀》是戚繼光鎮守薊州時撰寫的兵書,完成於隆慶五年。練兵方麵,戚繼光主張嚴節製、明恩威、正名分,訓練時要練伍法、練膽氣、練耳目、練手足、練營陣,關於行軍隊形、行軍規則、野營布置、宿營規則,及作戰紀律、注意事項,戚繼光也作了係統闡述。練將方麵,戚繼光認為將領必須德、才、識、藝四德兼備。兵種方麵,戚繼光詳細介紹了馬營、步營、輜重營的組織,以及各兵種的挑選及操練方法。《練兵實紀》是戚繼光守邊經驗的總結。

這兩本兵書簡直就是現代軍隊的雛形練兵方略,所以對於這些劉辰還是印象比較深的。

戚繼光認為,《孫子兵法》雖然綱領精微,卻猶如禪家所謂上乘之教,下學者無以措手足。

意思是說《孫子兵法》雖然精妙,但對於沒有經曆過戰事的人來說,即使知道了也不知如何去做,的確孫子兵法太過高深,至於哲學,普通人恐怕看一生都未必看的懂,孫子兵法縱觀古今看懂了又有幾人能應用的又有幾人。

對於戚繼光的觀點劉辰深感認同,孫子兵法他都背爛了,但那是高手才能運用的東西,至少前世他就沒有用到過一次,要知道他劉辰的智力可還不是一般屬於一流那種的。

戚家軍的勝利還建立在嚴格甚至是嚴酷的軍法上:如果作戰不力而戰敗,主將戰死,所有偏將斬首。偏將戰死,手下所有千總斬首。千總戰死,手下所有百總斬首。百總戰死,手下所有旗總斬首。旗總戰死,手下隊長斬首。隊長戰死,而手下士兵沒有斬獲,十名士兵全部斬首。斬級的賞賜也頗豐,每一級賞銀30兩!這樣每個士兵都會全力作戰,一直戰鬥到獲勝或是戰死。

當然在這個時代戚繼光這種做法簡直就已經無敵了,之前就說過了華夏本就不怕死,特別你能給他一個拚命的理由之時更加如此,這一點東方人共通。

特別華夏文明影響之地都是如此,哪怕是倭國也不例外,後世抗日戰爭前期俘虜幾乎沒有,不怕死的精神讓世界震撼。

華夏也不例外,真正的軍人,無論是那個黨派那個勢力,在抗日戰爭之中,隻要戰鬥,永遠是流近最後一滴血。

與西方人最大的區別華夏人就是不怕死,而戚繼光這三十兩銀子就是給予這些人拚命的理由,一兩幾乎等於七百兩,三十兩兩萬多,足以為他戚繼光賣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