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太祖趙匡胤欲出兵滅北漢,隻好接受宰相趙普的建議,以江湖人寧江湖事。特命皇宮內府鑄造一銘‘猛虎下山金印’,上刻篆體六字“禦敕習武報國”,詔命相國寺、武當山、少林寺、龍虎山、青城山五家佛道兩教武林泰鬥宗主級門派作為武林會盟的盟證,廣發英雄帖誠邀九州各派於武當山天柱峰共發盟誓,在五派之外選出一位武林盟主,賜猛虎金印,加封安武伯,代天子統領江湖。並鑄下太祖皇帝禦筆親書的三足金銘千斤青銅鼎,銘曰:“敕凡盟主背盟者,天下各派合而共誅之;凡盟下各派作亂者,盟主代天子行令討滅之。”
首位盟主由湖州太和鐵槍門掌門程廣途前輩奪得,後平安過渡百餘年,曆經十幾位盟主。直至金兵南下,金印落入金人之手,金人多次欲以金國自鑄金印代替猛虎金印,因故土中原各大派不肯接受,才使得猛虎金印得以沿用至今。
金國不肯罷休,以武力逼迫大宋重議武林之治。提出任何朝廷不得幹涉武林之事,武林中人亦不可依附協助各國。名義上是為武林著想,可是各大派別均為漢人門派,實則是變相鉗製宋朝。
後又規定,武林會盟場所不再在五大教派中輪番舉行,最後定為在宋金邊境襄陽紫竹山舉行。會盟仍沿用猛虎金印,但是印文重刻為“南北共敕習武尚義”,除封宋銜‘安武伯’外,再封金銜‘勇武大猛安’。從此各番邦門派便明火執仗的進入宋境,在漢家各派間橫行無阻。
淨秋聽了武林會盟的舊事,心中想到原來這武林會盟有的不僅是各派之間的較量,還有各國之間的相互爭奪,真是好生的複雜,然後又認真的說道:“為何我九宮山此次會盟隻能作為盟證,為什麼不把武林盟主給奪過來,那樣我九宮山在江湖中地位不是更加的顯赫了嗎?那時我們便可以號令天下群雄了!”
無為真人見淨秋眉毛擰成一團,神情莊重,搖了搖頭說道:“幸虧你這童兒身在道門之中,若是讓你學了本事入得了塵世,脫離了道家規束,以你的秉性非得捅破了天不可。我九宮山作為盟證還得緣於十幾年前吐蕃叛教喇嘛桑吉血濺青城山說起。十幾年前,吐蕃諸部與西夏征戰不斷,金岩寺護教喇嘛桑吉鼓動徒眾趁機奪了丹央卓仁大喇嘛的住持之位,丹央卓仁大喇嘛的首座弟子多傑帶著金岩寺鎮寺之寶《梵音正心經》一路逃亡,入了大宋進了川蜀,因丹央卓仁大喇嘛與青城山顯道真人有過私交,多傑便投奔青城山以求保身。後來桑吉帶人殺到,久攻不敵,於是暗中勾結青城山中不軌之人,在齋堂的齋飯、茶水中做了手腳。算準毒發之日才攻上山去,各大道長深重劇毒拚盡全力之後終是不敵,殉道了多人,門下弟子更是死傷無數。桑吉以俘獲的數十青城弟子為質,逼顯道真人交出多傑與真經。多傑心中不忍青城弟子再有所閃失,便帶著真經解了青城之圍。據說多傑未被謀害,至今被囚禁於金岩寺地庫中,十幾年來一直在為青城死難道眾誦禪念經,超度亡靈!青城山經此一難,道業損失巨大,後我九宮山開山辟觀才替代了青城山盟證之位!”
無為真人歎息著,又張口說道:“至於各大佛道教派為何不奪得盟主,是因佛道兩教本身勢力已然無可撼動,早被尊奉為宗主。若是朝廷再把武林之權交於兩教之手,一怕勢力太大而尾大不掉,二是出家之人早已脫離了塵世的牽絆,恐怕無意經營武林。於是朝廷才讓佛道兩教作為盟證,以兩教名望使的天下各派放心入盟,又能其借威望予以震懾。這便是太祖皇帝與宰相趙普的苦心孤詣!”
淨秋聽完之後,思索了大半天,才點了點頭說道:“這凡塵中的事真是冗雜!”說完就自己出神的捂著嘴笑了起來。
無為真人見淨秋在一個人傻笑,便說道:“凡塵之事絕非你所想的那樣簡單,也不是那麼的好笑!你日後還是要專一修心悟道,少惹那俗事為妙!”
不料淨秋一下子便跳了起來,伸了一個大懶腰,笑嘻嘻的說道:“師祖,聽您這幾日的講述我才明白,原來這江湖世俗是這麼快意恩仇,可比在這山中讀經練劍,打坐悟道有趣多了!”淨秋一臉向往,對外麵的世界充滿了期待。可突然想到自己從未踏出過九宮山,最遠也就是到了山下小鎮鄉市,想到這裏不禁又再次苦悶起來。
無為真人見淨秋表情由喜轉愁,歎了一口氣,口中默默念道:“愈念靜時愈覺動,誰處塵世不沾身!”說罷便起身向殿外走去,起身一躍又到了宮簷之上,隻留下淨秋一人在殿中默默參悟師祖的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