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光宗內禪南使歿,天子祭天敕九宮(1 / 2)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隻見一年齡約十三四歲,濃眉大眼的青衫小道童,盤腿坐在青石階下的古鬆旁,搖頭晃腦的誦讀著《道德經》,時不時的探頭瞥眼,機警的望向無為宮裏打坐的老道士。一眼望去,那老道八卦道袍素拂塵,仙風道骨雪花髯。其身旁是一位身著青灰色乾元道袍,四十上下的清瘦道長,頭插鬆木簪,腰懸青石佩,下頜一縷清須,慈眉善目,一臉安詳。

秋至九宮山,樹葉隨風蕭瑟而下,林寒澗肅,少了一些蟲鳴鳥啼,多了一份祥和寧靜。

正在這一片清靜之時,遠遠的衝進來了一個急匆匆的青袍大道士,他直奔無為宮而來,未等通稟,直接進了正殿。他躬身一拜,張口說道:“奉張真人道命,請無為真人與玄清道長速去瑞慶宮後殿議事!”

老道身旁的瘦道長站了起來,對著來人說道:“有勞你了,師父與我隨後就到,你先去吧!”

“是,玄清道長。弟子先行告退!”

玄清道長扶起地上的無為真人,向他行了禮之後,又向著殿外古鬆樹下的小道童走去。小道童此時早已被來人打斷了讀書的心思,轉頭瞥見師父向自己走來,立馬回頭隨口背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

“罷了,淨秋。修道之人要心無外物,你可倒好,整日不安心修道,就知道給為師惹是生非。我與你師祖今日要去瑞慶宮議事,讀完整本《道德經》後你去齋堂,隻取回你自己的齋飯就好,我與你師祖的齋飯就不必取了!還有午齋過後記得要勤練近日我授予你的‘九宮劍訣’第七式。切記不要再去別的宮觀貪玩惹事了!”玄清道長邊說著,邊把落到淨秋頭上的鬆葉毛一一摘取幹淨。

淨秋合上書,恭敬的答道:“徒兒謹遵師命!”

說話間,無為真人左手持拂塵,右手間拿著一個包裹走了出來。淨秋立馬拜在了地上,高聲說道:“童兒拜見師祖!”

無為真人頷首笑道:“免了免了,你這童兒在師祖麵前甚是乖巧,一旦逃過了師祖的眼皮就頑劣不堪。這是師祖昨日為你討得的太極道鞋,快快換上試下合不合腳。看你整日頑劣,鞋子都破成什麼樣了!”

說罷,淨秋接過包裹來,左右腳相互一蹬,就把腳上的舊鞋子甩到了一旁。他拿起新的鞋子兩腳一踏,就一個挺身翻到了樹旁的石階之上。伸手抄起樹根旁的木劍,直接打出了‘九宮劍訣’第七式七星映月。刺劍為星人為月,此式需腳踩太極七星步,七步分別走向東南西北上中下七個方位,又在每個方位上刺向東南西北上中下七個方向,一式打完共需刺出七七四十九劍,殺傷麵極廣,適合以一敵眾,但美中不足的是速度超群,力道不足。

待淨秋打完這一式,見到無為真人麵露笑意,立馬收劍,得意的說道:“鞋子正好合適,穿上這鞋練劍順暢了許多,多謝師祖!”

“徒兒休要張狂,剛才你這一式七星映月,隻前兩步各刺七劍,中間三步,各刺五六劍不等,餘下兩步勉強算作各五劍。後五步更是毫無力道,勉強充數罷了。頂多算作是二星映月,還差五星就敢在師祖麵前賣弄,真不知天高地厚!罰你午齋之後練上百遍!”玄清道長搖著頭說道,“師父,是徒兒管教不嚴,讓師父見笑了!

無為真人笑道:“嗬嗬嗬,有長進就好!”說罷就與玄清道長向瑞慶宮去了。

淨秋見師祖與師父走遠了,一步便躍上古鬆,手攀著鬆樹枝幹,把木劍橫在枝杈之間,斜臥在粗樹枝上,心裏想著終於沒人看著管著了,伸個懶腰開始睡起覺來。

九宮山自南宋淳熙十四年,張道清奉旨開辟道場以來,始建三宮十二院,時至今日慶元元年,已有十餘座道宮,幾百間道觀,全山有數千道士在此修行。除卻開山道祖真牧真人張道清外,還有位居其下的“清靜無為,去偽存真”四大道家真人,分別為清心穀的清靜高功、無為宮的無為真人、守正殿的去偽道人、和靜宮的存真道師,外加剩餘的道宮住持都屬於張真人坐下,合為九宮山禦製全真道派。

這十餘座道宮中,尤屬無為宮最為特別,別的宮觀都是弟子滿堂,多得有幾百號道眾,少的也有幾十號。除卻各大祖師真人,排輩四字為玄、淨、誌、善。唯獨無為宮下,從無為真人到淨秋道童,祖師孫三輩僅有他們三人。因北宋亡於金人之手,遍地烽火,生靈塗炭,而成就了這祖孫三人的師徒緣。玄清道長是九宮山開山前,無為真人世間礪道時,撿回來的棄童。淨秋又是玄清道長外出礪道時,撿回來的棄嬰並收為徒兒。無為真人是張道清師弟,道行高深但崇尚脫世無為,若非機緣命數撿到了玄清道長,恐怕一生都不會收徒。由此機緣再加上張真人愛護師弟,才使這三人自居一宮,辟為無為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