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更需識人
1.現代人需要溝通
一位美國作家寫了他的一段自身經曆。
星期一早晨,像往常一樣,我坐上了151路巴士。芝加哥的冬季,乘客都縮在厚厚的冬衣裏,沒有人對車窗外的街景感興趣,單調的汽車馬達聲使車廂裏顯得十分沉悶。沒有人說話,這似乎已經成為一條規矩。雖然大家都是老乘客,平時能經常見著,可彼此間從未打過招呼;人們似乎更願意將自己的臉隱藏在一張報紙背後——盡管這隻是薄薄一張紙,卻隔斷了人與人之間的往來。
當車駛到密歇根大街時,車廂突然有人大叫了一聲:“聽著,大家都給我聽著!”隻聽見報紙嘩啦啦地響成一片。人們都吃驚地抬起了頭。“我是司機,是我在對你們說話。”車廂裏鴉雀無聲,人人都看著司機的後腦勺。他是個年輕的黑人,但說話時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語氣。“把你們手中的報紙都收起來,統統放下!”他命令道。
人們順從地將報紙折疊起來,放在了自己的膝蓋上。
“現在,把臉轉向你邊上的人,大夥兒一起轉!”
沒有人吭聲,所有的乘客都傻乎乎地按他的話做了。我邊上是位老太太,我差不多每天都能見到她。此刻,我看著她,她也看著我,在等候司機的下一個吩咐。
司機這時猶如軍事教官似地又下了一個指令:“現在,大夥兒跟著我說——鄰座,早上好!”大夥兒像教室裏的小學生一般,都跟著他和身邊的陌生人說出了這一句話,顯得頗為膽怯和羞澀,不過,它卻讓我們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人們都鬆了一口氣,仿佛這普普通通的一句問候語,一下子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我們解脫了一種時間上的束縛。我聽到車廂裏有些人在重複這聲問候,還看到有人在互相握手,更多的人則在歡笑——這是我在151路巴士上從未聽到過的笑聲。
我抬頭看了看我們的司機,他沒有再說話,他也無須說話了。此刻他正聚精會神地駕駛著車輛,將車穩穩當當地行駛在熙熙攘攘的馬路上,他似乎不知道,正是他,為我們帶來了這星期一早晨的奇跡。
向你身邊的人問一下好,從而敞開了你塵封的心扉,原來交流是這樣美好。問候是一種禮貌問候也是一種安慰,更重要的是問候能夠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人們變得親近。因此,問候是友善的表示。
想像一下,一個很有心計的人,在沙漠裏安裝了一部公用電話。
其初衷當然是為了那些偶爾經過的人,可以使用它來接通城市,以滿足物質的心理的種種需求甚至援救。而絕不會是相反的情形,有人打過來,打過來找誰呢?有誰會傻傻地在沙漠裏等待一個電話呢?
住得離這部公用電話最近的人叫查理,他家離電話亭約10公裏。有一天他經過這兒,聽電話鈴聲在響……那個人顯然是撥錯號了,但與接聽電話的查理聊了一會兒,聊得挺愉快。後來查理經過時,隻要聽到電話鈴聲在響,就去接聽,他和每個打進電話來的人都聊得很愉快。但心裏不免奇怪,自己與那些人素不相識,他們都是來找誰的呢?
有一段時間查理試著不去接那個電話,漸漸地他發現,無論接與不接,那電話總是在響,就像都市裏的心理熱線那樣。
久居沙漠的查理當然不知道,對於都市人,這電話還真有點類似心理熱線的作用。身居鬧市的他們憑借一根電話線接通了一片空曠,如果正好查理來接,他們可以聆聽那寂靜無邊的美妙聲響,如果沒人接聽,就正好證實了那裏空無一人。他們本來就不是想找什麼人,是想找一處空曠,一處可供心靈迷失片刻的地方。
查理更想不到的是,這個電話號碼如今已被張貼在互聯網上,很多人都在撥打它。結果是,那頭電話鈴聲整天響個不停,這頭撥號時常遭遇忙音。
現代的節奏,複雜的關係,給居住在城市裏的人們帶來了種種心理上的壓力。他們渴望一種排除,一種空曠,這樣才會感覺到精神的解脫和心靈的寧靜。
(一)被容納是人心理的渴望
容納,實際上是消極的做法。我們容納對方的缺點和短處。伸出友誼的雙手接受他們,這是消極的做法。倘若是積極的做法,就是找出對方的長處,不光是停留在接受忍耐對方的缺點上。
人們都喜歡沐浴在承認的溫馨之中。從這裏也可以發揮它的特性。
下麵所列舉的,是一般正常人所共同需要的三大基本渴望。利用這三種方法,就能獲得友誼。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完完全全地被接受,希望能夠輕輕鬆鬆地與人相處。
在一般情況下和人相處時,很少有人敢於完完全全地暴露自己的一切。所以,若是能讓我們輕鬆自在,毫無拘束,我們是極願和他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我們希望和能夠接受我們的人在一起。
專門找人家錯處而吹毛求疵的人,一定不是個好親人,好朋友。
請不要設定標準叫別人的行動合乎自己的準則。請給對方一個自我權利,即使對方有某些普通態也無妨。
別要求對方完全符合自己的喜好,以及行動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
要讓你身旁的人輕鬆自在。
能接受任性、殘暴的人往往具有帶動他人向上的最大力量。一個原本脾氣暴躁、動作粗魯的人,在不知不覺中卻變成了一個和善、可靠的市民,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的太太信賴我。她從不責備我,隻是一味地相信我,使我不好意思不改變。”
某位心理學家說:“要改變一個任性或殘暴的人,除了對他表示好感,讓他自己改變之外,再也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
很多優秀的人,往往能影響本質善良的人,接受他們,使他們更好。但是對於任性、殘暴的人,他們往往束手無策。為什麼呢?
因為優秀的那群人根本不能接受粗暴的人,甚至於避之如蛇蠍,在感情上並不相通,這怎麼能想像對方變好呢?
一位有名的精神科醫生的話題談到人際關係中的容納問題,他說:“如果朋友都有容納的雅量,那我們就失業了!精神病治療的真諦,在於醫生找出病人的優點,接受他們,進而使病人們自己接受自己。每個人剛生下來,都很輕鬆自在,同時暴露出恐懼與羞恥心。醫生們靜靜地聽患者的心聲,他們不會以驚訝、反感的道德式的說教來批判。所以患者敢把自己的一切講出來,包括他們自己能夠感到羞恥的事情或自己的缺點。當他覺得有人能容納、接受他時,他就會接受自己,有勇氣邁向美好的人生人道。”
魯斯·哈比博士指出,如果每對夫妻都能永記結婚儀式上的誓言:“我不計較這個男人(或女人)的一切,我接受對方所有的行為。”就會換回很多家庭的不和睦。
很多大企業家對我說:
“我們要想提升某某人時,會先調查他的妻子。”並非調查他們的太太長得是否很漂亮,或者很會做菜。而是她是否能讓他的先生充滿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