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認為已經記住的東西,再多念三遍
徹底記住的東西,比馬馬虎虎記住的東西能維持長久鮮明的記憶。認為考試不會出的地方,或者最容易的地方,都是考試最容易錯的地方。凡是自己認為已經記住,或認為很簡單的功課,都必須加以注意。
為防止這種錯誤,要反複練習已經記住的東西,也就是要“過剩學習”。經過幾次反複練習之後,再不感興趣的功課,也會發生興趣而成為習慣,如此當然會創造出記憶形態。
打高爾夫球和棒球時,過剩學習也很重要。容易的動作以及基本動作,也都要反複練習。特別是打棒球,每當球員出現一種好姿態,教練就會鼓勵反複練習。就是打高爾夫球,每天握一次球棍,以及揮棍的簡單動作,都是練好高爾夫的秘訣。反之如有所疏忽,隻練幾遍就認為不會錯了,這是記憶最危險的事,問題是出在“已經記住”。“過剩學習”的原理,就是在反複練習幾遍,把功課記得牢牢的。所謂“過剩”,就是過分練習,是加強記憶的最好辦法。
問題是反複練習,最少要練習幾遍,才不致造成時間上的浪費。關於此點,我曾對幾個中學生說:“念會了以後,最好再練習三遍。”這三遍,我並沒心理學上的根據,不過據我的實際經驗和調查很多考生的結果,這三遍是加強記憶的起碼條件。
不論如何簡單的事,都應反複練習三遍。以前五、六遍都記不住的東西,很奇怪的三遍就記住了。這大概是在心理上暗示自己“三遍就可記住”,而給記憶帶來好的影響。到此為止,過剩學習雖說多費一點時間,但卻能提高你的記憶效果。這讀三遍的習慣養成後,就可測出各種功課的難易。不論任何地方,都要把它牢牢記住,成績自然會好起來。
180.把新語和術語混在日常用語中,容易記憶
我們常聽缺乏自信心的人說“對不起,我的記憶力不好,請你給我寫在紙上。”有這種毛病的人,多半是對新語和術語生疏,在心中缺乏適應感。換言之,他不能在日常會話中自由運用新語和術語,所以才記不住。例如每當聽到有人使用英文,也不問一下英文的意思,就堅決表示拒絕接受:“老師說話喜歡加進洋文,像我這樣壞腦筋的人,簡直一點也聽不懂。”
如此就無法增進記憶,而更加認定自己的記憶力壞,結果就形成惡性循環。但實際上,對一個完全沒聽慣的人名,聽過幾遍之後,就會慢慢產生親切感,變成自己也能使用的熟名字。例如一首乍聽不太順耳的新歌,可是一經習慣之後,反而成為一種很流行的曲子。
讀書也是如此,認為不懂就不去讀,會有一輩子永遠不懂的危險。應該利用所有機會使用新語和術語,慢慢就會習慣並產生親切感,能在不知不覺中完全理解其內容。例如“期票”和“彙票”,都是經濟學上的專門術語,乍聽時很不好懂,總覺得會有一種生疏感。其實所謂期票,就是發票人開出在一定日期與地點支付現金的支票,而彙票則是發票人委托第三者代替付款。這一切都了解之後,就可確定記住,並時常使用。
例如和朋友一起去大餐廳吃飯,可巧身上帶錢不夠,你就可以說:“開一張期票吧!”對方一聽說你開期票,一定順口問你:“多久日期?在哪裏領?”又如有時你也可使用“我欠張先生的錢,我要彙款給他。”到這時,“期票”和“彙票”的意思,你已經都弄得很清,而變成你的日常生活用語了。
新語和專門術語,恰好像新穿上的鞋,會擠得腳疼,但穿幾天習慣之後,就能奔跑自如了。專門術語也是如此,變成自己的語言之後,就可隨心所欲來運用。
181.半夜醒來可以強化記憶
中年以上的人,有時半夜會突然醒來,而且覺得腦筋很清醒。這時越想睡越睡不著,每當我陷入這種狀態時,我就不勉強去睡,而是利用來強化記憶,複習昨天所學習的東西。在學習9小時後複習,就強化記憶來說最有效果,這最前麵已經說過了的。也就是複習越早,所學效果越好,因此在就寢後3小時醒來複習,是強化白天所學記憶的良機。既然是睡不著,一直讀書讀到能睡著,豈不是一舉兩得的上策。
因此我在睡覺之前,一定在床頭放一本需要複習的書或筆記。一旦夜裏醒來睡不著時,就起來複習這本書,或寫下白天所讀部分的要點。如此就可浮現出一股靈感,而且立刻能作出筆記,清晨起來也不會忘。向諸位頭腦挑戰的“頭腦體操”,其中有很多問題就是如此產生。如果養成一種習慣,即使每天半夜起來念書,我也不太反對。
當然,一連能睡7、8小時的人,全都是青年人。假如勉強使用這種半夜讀書法,反而會妨礙第二天的功課,因此所得的是反效果。所以這種方法隻有中年以上的人適用,與其醒來睡不著勉強睡,倒不如利用這段時間強化記憶。為此,要經常準備一些書籍放在床頭,以使半夜起來隨時拿起複習。即有這種夜讀習慣,清晨起床不讀也可以了,因為夜裏已經把頭天功課複習好。
182.解決一半比完全解決記得清楚
看緊張刺激的小說,最有趣味的是緊張故事的展開。書中情節的順利解決和始終無法解決,在記憶深度上有所不同。因為解決之後有一種爽快感,但同時卻喪失了緊張感,在心裏出現一種虛脫現象,不久就會把小說情節全部忘掉。
日常的記憶也是如此,事情一旦解決完了,很快就會忘記。我所教的研究生,對名字和品行都記得很清楚的學生,畢業之後沒多久就都忘了。還有當朋友把某人介紹給我時,那些普通的名字和聽起來怪怪的名字,兩者的記憶不同,後者不容易忘掉。這在心理學上叫“柴葛尼克效果”。柴葛尼克是位心理學家,他把接受實驗的人分成兩組,給他們一些很簡單的問題,一組讓他們完全解決,另一組解決到一半就停止,然後隔一段時間讓兩組回憶這些問題,結果顯示沒完全解決的記得最清楚。理由是:“解決完的一組,已解除緊張,所以容易忘;解決一半的一組,還殘留有緊張感,所以記得清楚。”
此外根據另一項實驗,有滿意回答時和答一半的相比,對問題內容保留最鮮明記憶的是答一半的,有滿意回答的最容易忘。所以在做功課時,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利用參考書完全解決的,就記憶來說會產生反效果。參考書裏的反複練習和考試不同,並非測驗你的實力,而是鍛煉你的實力。所以看參考書時最好不要把問題解決,有保留內容解決法以為加強記憶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