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察兵大搖大擺的走下摩托車,用胸前掛著的望遠鏡觀察周圍的環境。這片區域曾經發生過一場激烈的巷戰,蘇聯人的一支摩托化步兵師曾在此駐紮過,街角的一隅還陳設著被擊毀的五輛蘇聯輕型坦克和一輛德國四號坦克,德軍的四號坦克被稱作“短樹樁”,配備一門75毫米短身管主炮,這種坦克在蘇德戰爭剛剛爆發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當時德軍最重型的坦克,但比起蘇聯人的T—34還是輕了起碼三頓,火炮的射程也短了許多。
1941年夏季,蘇軍的T-34之所以沒能成為決定性武器,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蘇軍錯誤的坦克戰術,他們零打零敲的使用這些彌足珍貴的坦克跟輕型坦克部隊便在一起,或是用於支援步兵的進攻,而不是按照德軍的理論,集中使用他們,在指定的路段撕開敵人的防線,破壞對方的後方交通,快速深入到地方腹地。俄國人無視現代坦克戰爭的最基本理論,古德裏安總結的一個原則十分有效:“集中,要分散!”
俄國人的第二個錯誤是他們的作戰技巧。T-34坦克在這方麵喲個致命的弱點。車組由四名成員組成:駕駛員、炮手、裝彈手和報務員,他們缺少第五個人,也就是戰車指揮官。T-34車組中,炮手也同時擔任指揮車輛的工作,這一雙重任務——既要操縱火炮,又要在射擊間歇朝外觀察,這勢必會影響效率和射擊的速度。當時,T-34開一炮,德軍的四號坦克可以開三炮。這樣,德軍坦克就能戰勝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T-34,盡管蘇軍坦克大量使用了45毫米的裝機板,但隻要打擊他們的履帶或其它薄弱點,就能獲得成功。另外,蘇軍的坦克部隊中,隻有連長的坐車才配備有電台,這更使得他們在戰鬥中的機動性遠遠不及他們的德國對手。
古德裏安的對手,葉廖緬科將軍在回憶錄中坦率的承認了這一點,他說:德軍以大批坦克部隊發起進攻,步兵通常會搭乘在坦克山,我們的步兵對此毫無準備。伴隨著“敵人的坦克來了”的叫聲,我們的連、營、甚至是整個團四散奔逃,在反坦克炮或炮兵陣地後尋找掩蔽,結果給整個戰鬥序列造成了破壞,大批的士兵聚集在反坦克炮陣地周圍。他們完全喪失了作戰能力,防禦能力也被嚴重削弱,所有的作戰控製、聯係和協調合作變得不複存在。
葉廖緬科清楚地知道德軍裝甲部隊優於自己不對的原因所在,因此他下達了嚴格的命令,必須打掉德國人的坦克,他的方法是集中火炮和飛機轟炸,更重要的是在近距離內用手榴彈和一種新式近戰武器解決,這種武器直到今天仍以德軍給它起的綽號而著稱——莫洛托夫雞尾酒。這種武器具體的來曆是這樣的,葉廖緬科無意間獲悉一個倉庫裏貯存著一大批高度易燃的液體,被稱為KS,這是一種汽油和磷的混合物,是蘇軍為了迅速點燃敵人的倉庫或其它重要軍事設施的而研發的。麵對德軍裝甲部隊咄咄逼人的進攻,葉廖緬科急中生智,下令為前線提供10000瓶這種混合液體,並將其分給前線部隊,以對付德軍的坦克。莫洛托夫雞尾酒並不是一種神奇的武器,從他最初的運來來講,隻是一種即興之作,一種在絕望下的權宜之計。
這種混合液體一旦與空氣接觸,便會立即起火燃燒。第二個裝滿了汽油的瓶子會增添燃燒的效果。如果隻有汽油的話,就必須在瓶口塞上碎布條,將布條點燃後才能生效。燃燒瓶在坦克上方或側壁撞碎後,燃燒的混合液體會沿著裝甲板中間的縫隙滲透到作戰艙或發動機艙,引起坦克內的燃燒起火。這些龐大的鋼鐵怪獸很容易被燒毀——可能是因為其金屬外殼上通常覆蓋著一層油脂或汽油的防氧化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