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春夏秋冬景相宜
忠奸分辨枉癡迷
世事紛繁輪回轉
卻把舊聞吟今時
書家寫出這首詩,旨在引出一段蕩氣回腸的故事。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最令書家扼腕歎息的,是北宋、南宋交替之際,山河破碎,忠臣焚心似火,奸臣卻依舊在君王的庇護之下,遍地開花,為非做歹。為報君王,忠臣肝腦塗地,最後卻都非貶即殺,隻落了一個“好心沒好報”的結果。在書家看來,有一種人,非奸非忠,卻才是正義之所在。忠臣固然令人敬佩,但是,他們苦心竭慮,維護一個腐朽的王朝,害了自己,也苦了百姓。如果他們在天有靈,該做何感想呢?好了,閑話少說,言歸正傳,是非曲直暫且留與讀者去說。
第一章追魂鼎(一)
宋徽宗趙佶多才多藝,琴棋書畫、古玩,樣樣在行,唯有一件不行,那就是治國。元宰相脫脫在《宋史》中評論說:自古玩物喪誌,縱欲敗度的君王,很少沒有亡國。而宋徽宗恰恰在這方麵,建樹頗多,作為特大。他為了弄到更多的寶貝,就設置了一個“奉應局”,專門從天下各地收集奇花異石,用船、車裝載到朝廷,命名曰“花石綱”。
宣和元年三月的一天早朝,徽宗皇帝無精打采地坐在金鑾寶殿上。寶殿下文武兩班大臣,應部就班,都靜靜地站著。宋徽宗覺得挺不是滋味。這幾年,邊境無事,朝廷上安安靜靜,然而也覺得無聊。特別是不管有事沒事,每天還要到這金鑾寶殿裏來,坐一坐,跟大臣們打個照臉,特煩!祖宗當初製訂典章的時候,也不為後代的子孫著想。在和平時候,可以不必每天都上朝嘛。譬如像趕圩那樣,一四七,或者三六九,二五八添十,不就行了嗎?再坐會兒,就宣布散朝、走人,他心裏盤算著。
這時,從文臣的隊列裏走出一人,宋徽宗細看,那人是宰相蔡京。蔡京奏道:“微臣在安州購得六隻寶鼎,不知是何朝代之物,但自知絕非凡品,每當大雨來臨,這六隻寶貝就噴出白氣,很是壯觀。現特進獻陛下!”宋徽宗一聽,精神大振,立即命人帶上來。
一會兒,十多個太監從殿外氣喘籲籲地抬進三個大籮,放在堂中。大籮裏麵的東西用紅綢裹著,幾個太監一層一層地剝掉紅綢,露出了六隻造型精美的青銅鼎。每一隻都有小鼓那樣大。宋徽宗一見。喜不自禁,差點從金鑾寶殿上跳下去。他忽然感到自己有點失態了,便裝著漫不經心的樣子,吩咐抬上一隻來。殿下三個太監小心地合抱了一個,擁著上殿。宋徽宗仔細端詳,隻見這隻青銅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鼎的四個立麵中心都是空白素麵,周圍則布滿獸麵花紋和夔龍花紋。鼎耳的側麵雕刻有兩隻相對的猛虎,虎口大張,共銜著一個人頭。
宋徽宗微微一笑,說:“這是商朝打造的青銅鼎,是無價之寶!你們看,鼎上這些獸麵紋又稱饕餮紋,是商代特有的紋飾。”
殿下的大臣們正議論紛紛,都不知這古董是哪個朝代的東西,聽皇帝這麼一說,就齊聲讚說:“陛下聖明!”蔡京接著說:“這寶貝在安州出土,一直沒人識得,若非陛下聖明,我們如何知道它的來曆?”宋徽宗聽了,心裏十分受用。他越看,越是愛不釋手。他宮裏有很多商朝的古董,但都沒有這六隻寶鼎一樣令他心動。他有許多研究古董的書籍,他打算拿回宮中細細研究,看看還有沒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發現。
這六隻青銅鼎是安州靈山縣的知縣巧取得來,進貢給蔡京的厚禮。靈山縣的知縣姓鄒,名進科,三十多歲,山東萊蕪人。祖上在神宗時做過宣武使,聚攢了很多家私。鄒進科參加過幾年科舉考試,但都名落孫山。最後通過娘舅,花大把銀子走宰相蔡京的門路,弄到一個孝廉,被委派到靈山當知縣。費了許多周折才弄到這頂九品烏紗帽,卻又很失望。因為這靈山縣遠離京城,是一個窮鄉僻壤,比不得老家山東那裏熱鬧。這且罷了。最讓他費解的是,這裏的百姓很少有什麼糾紛哄到縣衙門裏來讓他鄒知縣判決。他老家那裏人情凶悍,爭吵打架常常發生,原告被告爭先恐後地把白花花的銀子送到知縣老爺的腰包裏。每當想到這點,嘴上就不自覺地說聲“晦氣!”照這樣下去,須到哪年哪月才把買這頂烏紗帽的錢掙回來呢?唉,這裏的民風太淳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