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少年時光(1 / 3)

孝莊文皇後布木布泰姓:博爾濟吉特,是蒙古族最高貴的姓氏。這個姓氏源於蒙古族第十世祖先:“孛兒隻吉歹篾兒幹。”“孛兒隻吉歹”,後來譯為博爾濟吉特,或博爾濟錦,都是譯音輕重的區別。用先人名字做後世的姓氏,是蒙古族的傳統慣例。

博爾濟吉特是突厥語,意思是藍眼睛的人。這些“藍眼睛人”,膚色微黃,顯得格外精神健壯。他們的勇敢、善戰,在當時受到普遍地稱讚。當其他部落互相間發生戰爭時,各部落都給博爾濟吉特人送禮物,請求他們給予武力支援,以便征服和打敗強敵。

後來,成吉思汗(1162—1227年)統一全蒙古,建立起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之後,稱自己的家族為黃金家族,所有姓博爾濟吉特的兄弟子侄,都成了黃金家族的成員。元朝滅亡之後,博爾濟吉特氏被視為成吉思汗的聖裔,仍在蒙古族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被崇拜、甚至被神化。蒙古大汗及各部首領,都盡量選拔博爾濟吉特姓氏的人員充當。布木布泰娘家所在的科爾沁部,便一直由博爾濟吉特家族控製,部長、台吉等都由博爾濟吉特氏的成員擔任和繼承。布木布泰的先祖、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的二弟合撒兒,和哥哥一起度過苦難的童年,一起習武狩獵,長大成人。他自幼身體健壯,勇猛超人,而且箭法高強。合撒兒一心做哥哥的臂膀,承擔重任,在征戰中屢立奇功,為統一蒙古草原、創建蒙古帝國的大業,輔佐哥哥鐵木真登上大汗寶座,做出過重大貢獻。

然而,成吉思汗不僅對二弟毫無感激之情,反而出於狹隘的權力獨占欲和懷疑心,時刻提防合撒兒功高震主,勢大篡權,竟以怨報德,處處壓製、排擠,甚至企圖謀害這位忠於自己的親弟弟。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原先分布在大漠南北的各蒙古部族都統一在大蒙古國的統治下,按照“千戶”的形式組織起來。成吉思汗遵循他的“黃金家族共同管理兀魯思(領地、管轄區域)”的原則,由他本人直接統治帝國中央的95個千戶,而將帝國的西部封給諸子,東部封給諸弟。合撒兒的封地在額爾古納河流域及海拉爾河下遊和靠近呼倫湖附近的地方,位居蒙古帝國的東北部邊陲(今內蒙古自治區東北偏西的地區)。這樣,合撒兒及其子孫又重新回到他們遠古祖先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分封領地的同時,又分伊爾堅(百姓)。根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諸子分得的百姓是:長子術赤9000戶,次子察合台8000戶,三子窩闊台和四子拖雷各5000戶。而合撒兒隻分得4000戶。

合撒兒不僅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還不時遭受欺淩和迫害。一個薩滿教巫師和他的六個兄弟,無端地捕捉合撒兒吊打。事情發生後,成吉思汗不僅不保護自己的二弟,反而聽信巫師挑撥,拘捕審訊合撒兒,欲置之於死地。幸虧母親訶額侖聞訊趕來為合撒兒解圍,怒斥成吉思汗忘恩負義,傷害一奶同胞。成吉思汗見謀害不成,便背著母親削減他的部眾,僅留給1400戶。

合撒兒是一條堅強而有理智的男子漢,當然不會被壓倒。他既不氣餒、不屈服,也不與長兄進行無益的爭鬥、仇殺。他像草原的雄鷹,展開雙翅,在暴風雨中翱翔。領地雖然偏僻、荒涼,但森林茂密,野獸繁多,很適合狩獵生活。他帶領家族成員披荊斬棘,拚搏在崇山峻嶺,自春到冬,天天逐獵,以求生存和發展。後人代代如此,自幼生長在鞍馬間,人自習戰,勇猛健壯,使蒙古族固有的淳樸和勇武性格得以保持和發揚。在蒙古帝國中受壓抑的處境,使合撒兒及其後代,一直嚴謹圖治,不驕奢放縱,曆練出一代又一代勇於苦戰奮鬥而剛毅不屈的科爾沁人;也埋下了其後代科爾沁等部與新興的滿洲結盟,反抗昏庸蒙古大汗的種子。

科爾沁,在今天的中國地圖上,是內蒙古自治區轄區內的地名。而在曆史上,它先是對合撒兒後代的稱呼,接著演變成部落名稱,後來才成了地名。科爾沁是蒙古語,讚美的稱呼,漢譯“箭筒士”、“帶弓箭的人”。意思是說科爾沁部眾都是彎弓躍馬的英俊勇士。

這一美稱的出現,曾曆經漫長的曆史過程。合撒兒家族最初僅40人左右,到忽必烈時代,發展到800人。由於合撒兒的後代及部眾繼承、發揚了他的高超武功和優良傳統,到他的十一世孫西古蘇台時代,“箭筒士”或“帶弓箭的人”,便成了合撒兒領地內所有百姓的共同美稱,並進而演變成其部落的名稱。而西古蘇台便被稱為“科爾沁王”。

西古蘇台生活在明朝宣德、正統年間。其子孛羅乃,於1466年派遣使者與明朝通好。孛羅乃之孫,即西古蘇台的曾孫、合撒兒十四世孫奎蒙克塔斯哈喇,於1547年率領部分部眾,隨同蒙古大汗達賚遜汗東遷嫩江下遊、綽爾河及洮兒河流域。為了與留居在額爾古納河的科爾沁相區別,自號:“腦溫科爾沁”,即:嫩科爾沁。但一般仍隻簡稱他們為:科爾沁。奎蒙克被尊為該部始祖。奎蒙克二弟巴袞諾顏(官長、首長)繼續率部留居原地。因其地處於大興安嶺西北,稱所部為“阿魯(山之西)科爾沁”。

古代蒙古族是以遊牧為生的馬上民族,經常遷徙流動。但這次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領部分科爾沁百姓,從額爾古納河流域,越過大興安嶺,向東南遷至嫩江流域,卻非同尋常。它在科爾沁部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東遷給科爾沁部帶來新的生機。他們進入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氣候適宜的鬆嫩平原之後,畜牧業及農業經濟得到迅猛發展,部眾也繁衍較快。科爾沁還向嫩江東部擴展,將錫伯和卦勒察收為自己的屬部。這樣,科爾沁部的領地空前擴大。其地域範圍:東及東南隔伊通河、東遼河與海西女真的烏拉部、葉赫部為鄰,南接盛京(今沈陽)邊牆(遼寧法庫、彰武邊門以北),西南接內喀爾喀蒙古部,西界紮魯特蒙古部,北臨嫩江上遊地區。從今日地圖上看,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黑龍江和吉林的西部、遼寧的北部,都有科爾沁的領地。這時的科爾沁部,兵強馬壯,人丁興旺,後繼有人。奎蒙克長子博第達喇生九子,長子齊齊克直係後代一直擔任科爾沁部的部長,後成為科爾沁右翼中旗、前旗之主;布木布泰的祖父莽古斯及其弟明安、孔果爾,係博第達喇次子所生,也都各有領地、屬民,後分別成為科爾沁部左翼中旗、後旗、前旗之主;博第達喇之弟諾門達喇後來成為科爾沁右翼後旗之主;博第達喇的其他兒子又分出劄賚特一旗、杜爾伯特一旗和郭爾羅斯前、後兩旗。以上統稱科爾沁10旗。

蒙古東遷改變了東北地區的力量對比。原來是女真人勢盛,與明朝對峙,明遼東守將尚能勉強應付。而從此以後,除女真之外,又增加十餘萬強勁的蒙古鐵騎,不時騷擾,致使明朝立即陷入顧此失彼的被動局麵。蒙古與女真聯合進犯遼東,進一步削弱明朝實力,給新興民族——滿族的興起以有利契機。

蒙古東遷,踏出了一條新的科爾沁蒙古貴族與滿洲貴族之間聯姻的通道,預示了66年後出生的本書主人公的歸宿。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布木布泰出生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屬科爾沁左翼中旗花吐古拉鎮浩日彥艾力嘎查的蒙古貴族世家。父親是莽古斯的獨生子宰桑 貝勒。布木布泰有四個哥哥,大哥烏克善,二哥察罕,三哥索諾木,四哥滿珠習禮;還有一個姐姐海蘭珠。她是宰桑 貝勒最小的女兒、掌上明珠,得到全家無微不至的嗬護和關愛。

我國東北,是滿族發祥地,又是多民族聚居地區。到明代,人口較多的有漢族、滿族先世女真族、蒙古族以及朝鮮族。

滿族先世女真族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的肅慎。唐代稱靺鞨,世居今黑龍江和鬆花江流域以及長白山麓。遼代女真逐漸強盛。1115年,以女真完顏部為核心,建立金國,並於1125年、1127年相繼滅遼和北宋,統治中國北部。留在東北的女真人,到明中期,分為建州女真(包括長白山等部)、海西女真、東海女真等三部。明初至明中葉,女真族曾逐步南遷:建州女真原居牡丹江入鬆花江口東西兩側,後南遷至東起長白山東麓和北麓,南至鴨綠江邊,西抵遼寧省撫順,北界鬆花江上遊,以渾河、蘇子河流域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海西女真主體部分原居於以今呼蘭河為中心的鬆花江中遊地區,後逐漸南移,形成葉赫、哈達、輝發、烏拉四大部,分布在開原、鐵嶺邊外,東北臨東海女真和朝鮮,東南與建州女真接壤,西與科爾沁、郭爾羅斯蒙古部落為鄰;東海女真個別也有南遷和內附的,但大多數仍留居在黑龍江、烏蘇裏江流域和鬆花江下遊地區。後來其中一部分被建州統一,另一部分則成為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赫哲等民族。

蒙古族是成吉思汗勢力強盛時大量進入東北地區的。1368年元朝滅亡後,其在東北的主力敗退,殘部歸降明朝,朱元璋在蒙古族較為集中的嫩江下遊、洮兒河流域設立朵顏、泰寧、福餘等兀良哈(意為森林居民)三衛,進行管理。“三衛”於明正統、宣德年間陸續南遷至喜峰口等長城邊外及靠近錦州、北鎮、鐵嶺、開原等地區。後逐漸被東遷的喀喇沁、內喀爾喀及科爾沁等蒙古各部融合。

蒙古與女真相鄰而居,交往頻繁,關係密切。明朝初年,就有一部分蒙古人進入並附屬於女真部落而居。女真人也有因生活困苦,到蒙古人家中充當庸工的。清太祖努爾哈赤本人,就曾在蒙古部勞作。至於彼此通婚,更是常事。海西女真四部中,至少葉赫、烏拉、哈達三部,都是與蒙古相互融合、通婚而形成的女真部落。他們的始祖明文記載自己是“蒙古人”或“蒙古苗裔”。建州大首領李滿住的三個妻子中,蒙古婦女居其二。

建州女真與科爾沁部首領之間的聯姻,從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時起逐漸頻繁。它對滿蒙聯盟起了積極作用,並留下深遠的政治影響。

塞牧雖稱遠,姻盟向最親。

嗣徽彤管著,綿澤礪山申。

設候嚴喧遝,清塵奉狩巡。

敬誠堪愛處,未忍視如賓。

這首詩是乾隆皇帝巡幸科爾沁部時所寫的,詩中乾隆皇帝對曆代姻親的科爾沁部蒙古王公貴族,不忍以臣子和賓客相看,似乎很有一家人的感情。這表明了清朝皇室與蒙古各部,特別是科爾沁部落之間密切的聯姻關係。

以聯姻達到某種政治目的,是古代王朝、部族之間采用的一種手段。提到中國古代的“和親”或“聯姻”,人們馬上會想到漢代的昭君出塞,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她們對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關係的和好以及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揮了特殊作用,其事跡和貢獻已經成為了千古流傳的佳話。清代的滿蒙聯姻與漢唐“和親”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是一種特殊的或者非常時期的個別政策,滿蒙聯姻具有規範的製度性。滿蒙聯姻不是一兩個女子,而是一大批人,而且滿族與蒙古族的姻親關係保持了三百多年。清朝皇帝掌握著皇室及宗室王公子女的婚配權,以指婚的形式決定他(她)們的婚姻。皇子皇孫及宗室王公子弟的婚配,是由皇帝或者太後從八旗中選出的“秀女”指配,有時也擇取蒙古王公的女兒成婚。皇女、皇孫女及宗室王公的女兒,則由皇帝(或太後)擇取八旗及蒙古王公的適齡俊秀子弟,指配聘嫁。滿族帝王之家的這種指婚製,從清入關前一直實行到清末。正是這種姻親關係,對中國北方這兩大尚武勇悍民族的長期和好、對清廷統轄與治理邊疆蒙古地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由於滿蒙民族之間的長期通婚,人數眾多,又繁衍了更多的具有滿、蒙民族血統乃至含有漢族血統的混血後裔,對於民族融合,也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