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以算籌為工具來記數、列式和進行各種演算的一種方法。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被稱為算子,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就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算子筒裏,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漢書·律曆誌》中記載:“其算法用竹,徑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瓤,為一握。”已出土的漢代算籌有與此記載尺寸相符的,是直徑0。23厘米,長約13厘米的圓形竹棒,271枚捆作一捆。
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春秋戰國之際成書)中就有“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可見當時算籌已作為專門的計算工具而被普遍采用,籌的用法已趨於成熟。現在,人們一般認為,公元前5世紀算籌在中國已得到普遍的應用。算籌記數的方法,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公元4世紀),由算籌記數得到的籌算記數法是一種相當完善的十進位值製記數法(見中國數學),中國古人並由此獨立地得到“零”和“零號”。籌算在中國古代數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多數數學著作的主要內容就是利用籌算解決某類問題的算法,從《九章算術》(公元1世紀成書)起算法(“術”)作為主要內容就成為中國古代數學的一大特點。從這種意義上來看,中國古代數學可以說是在籌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許多數學成果都表述為利用算籌進行計算的算法的形式,如一次同餘式組求解(“大衍求一術”)、高次方程求根(“正負開方術”)等。
隨著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算籌和籌算也不斷得到發展。例如,公元3世紀劉徽使用不同顏色的算籌表示正負數,紅籌表正數,黑籌表負數;隋代則以不同形狀的算籌表示正負數:三棱柱狀的表正數,四棱柱狀的表負數。算籌變小(周長0。59厘米,長8。85厘米)。隨著求解高次方程,求解同餘式組和高次方程組的研究,籌算的擺法也不斷發展,不僅能擺出四則運算、乘方、開方等代數運算,而且包含了特定籌式的演算:不同的位置用來表示特定的數學意義,如比例的不同的項、不同的未知數、未知數的不同次數等,布列算籌的方法日趨巧妙,解決了一係列重要的數學問題。籌算的算法也日趨簡明化、模式化。到了宋元之際,形成了一係列詩一般的籌算口訣,口訣有利於人們記憶和應用籌算算法,加快計算速度,其中相當一部分口訣(乘除法口訣)以珠算口訣的形式流傳至今。
由於中國古代數學實際上就是籌算數學,中國古代數學著述大多以闡述解某類問題的籌算算法為主。計算靠運籌解決,書上記載的是原始數據和運籌所得結果,無需記載運算過程。因而也不需要任何表示運算及表未知數、指數等的數學符號(它們通過籌的排布給出),所以中國古代數學中沒有發展出各種數學符號來。籌算起了重要的作用。
宋元之際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高峰也是籌算發展的高峰。明代以後,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