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定勢(1 / 2)

初中隻是人生中一個默默無聞的驛站,卻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極端,城市的孩子選擇在城市上學,而農村的孩子隻能選擇在農村上學,形成這樣一種格局,趙鯤浩是一個名叫榮鎮的農村窮小子,家境並不是很富足,在家裏趙父是一個非常嚴厲的父親,對趙鯤浩在教育生活上管教的非常嚴格,他沒有天子之命,隻是一個普通家族的孩子,趙父對他給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夠出人頭地,考上好的學校,不用再受窮。趙鯤浩並不是很聰明,思維運轉慢,有著遠大的理想,喜歡思考人生,心中有許多想法不敢說出來,怕被別人笑話自大,弱不禁風的樣子,隻能在嘴邊嘀咕一下。初中沒有太多的花樣,老師隻知道教育,學生隻知道隨從,成為當今應試教育的先驅者,每個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動,進入校園,就猶如進入困獸的牢籠,失去了自由,成績是一個學生合格的標準,其它統統都是不值一談的垃圾。

初三,炎夏。

隨著時間的臨近,中考已迫眉睫,趙鯤浩在班裏的成績並不是很拔尖,因為他似乎對學習沒有太大的興趣,所以成績總是在偏中遊水平,依靠著自己的死學,才不至於讓自己滑下坡,雖說整日趴在桌麵上老老實實的學習,其實有時思緒早已不知飛到哪裏的溫柔水鄉去想入非非了,一想到父親孫成對自己望子成龍的期望,又不得不繼續趴在桌子上繼續自己的“苦學”,所以一直以來他把學習當成負擔對待,甚至都到了仇視的地步。從小趙父就逼著趙鯤浩在家背誦孟子名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還有諸如孔子的之乎者也,整個童年時光幾乎就這樣搭進去了,效果也不甚明了,背過的東西就想過夜的尿壺,隻有那股味道遺留下來,具體的東西就不能記得完全,譬如孟子有一名句是“故天將降大人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牢牢記住幾個名詞,不管怎麼串聯也串不到一起,小學時期的語文水平就算不錯,到了初中的語文也是一直平穩前行,總算沒有讓趙父白忙活一場,其他科目就失去了張揚的資本,趙鯤浩的童年生活就這樣被趙父安排的滿滿當當,童年的記憶幾乎都是與文字相伴,自己得到了許多,卻是要用不等的代價換取。

趙鯤浩經常在心裏麵想,為什麼整天要安排那麼多的老師來上課,為什麼學校總是要求學生要安安穩穩地坐在凳子上,像受困的小鳥,沒有絲毫的自由。現在連帶著家長都把分數看的那麼重要,回家因為考試不合格而挨罵,這難道就是如今提倡的現在化科技教育嗎?為什麼我不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意願來學習,那樣不是更能夠提高我們每個人的學習效率的一種方式嗎?上學就是整天圍著學業轉圈,卻讓眾多的學生們產生了抵觸學習的心理,反反複複離不了成績。美國的強大,不就在於先天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遠勝中國那種以成績來評判一個孩子的能力嗎,追溯源頭,國家根本就無法做到這一點,隻是有心無力。

趙鯤浩最感興趣的就是學習語文、曆史,尤其喜歡古文的那種飄渺的感覺以及玄幻般的朝野秘史,一上課就跟充了雞血一樣,興奮過了頭,而最費腦筋的就是數學、物理、化學,還有那整天滿是“verygood”的外語,每次上課神經皆是出現萎靡的現象,趙鯤浩做題時感覺自己身處雲霧中,腦子裏裝的都是漿糊,思維都出現了短路,做一道題,人家需要一分鍾,他就需要五分鍾,人家思考五分鍾,他就得思考十分鍾。自己漸漸地心中有了一杆秤,想著以後就走文科的路線,打死也不去學那讓人聽起來腦袋就大一圈的數理化,管他什麼“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傳統,咱就不信那一套,學不好科學,咱不會改道向人文衝刺麼?別到時候下不了剪不斷的心,最後成了所謂的離愁。